3805||因材施教与均衡发展
(2025-08-27 23:02:31)
标签:
教研思考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分层教学的基础。学生的个体差异造成学习表征鲜明性:学习进度不一致,学习需求不一致,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学习监控性强弱,学习内驱力高低,此外还涉及到学习习惯、学习资源、学习环境、注意力、思维敏捷度等要素。包括知识储备、生活经验等。
为什么城市的小孩子比山区小孩子见识更为广博呢?思维更为敏捷?表达能力更加活跃呢?因为所处的生活环境所致。城市小孩子见多识广,获取信息的渠道多,见到事物多,表达能力好,社会化程度自然优于农村和山区的学子。但从劳动意识、自主能力方面,山区小孩子们又具备另外的一些优势。比如身体素质好,运动能力强,对自然万物了解多。
基于此,当下推行的班级授课制,对于学生来说,如果把相同能力的学生编制在一个班集体,效果要好于混合性、平均取向的“标准化”编班。分层原则更加个性化,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因为平均性的编班方式,看似公平、合理,实则会导致智力较好的学生要在学习进度中过程中等待,等待另外一部分学生赶上。这就好比一个跑步比赛,速度快的学生抵达某个点后,裁判要求这部分学生必须停下来。他会关注到跑步较慢学生的状态,会去引导,会去关注,会去教授方法。当所有学生都到达之后,然后再重新起跑,往下一个目标地出发。这样的方式,无形之间会消磨学习接受能力较快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学习的挑战性和思维的高含量。教师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学困生的身上,甚至还要兼顾到中等学生的发展。为了公平效益,甚至会忽略优等学生的学习需求。
分层教学难度实施就在于资源分配机制是否精准执行。学生发展是一个动态化的曲线过程。借助相关数据和多元评价方式,确保学生学习力在一个区间度。但遗憾的是: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总是短缺的,总会与群众期盼存在较大的落差。为了获取这种高品质的学习资源,均衡发展和分层推进成为焦点。教育管理者和业内专业们,针对此问题,也是各偏执一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学生管理方面,不同的学校态度和立场迥异,对教育效能认知存在分歧。民办学校为提升办学效益、扩大学校的影响力,缔造教育品牌,赢得招生的主动权和发展的选择权,会果断采取分层组班的方式。不同班级管理侧重精细化,比如授课进度、授课方式、资源配置、日常检测、作业设计、教学进度等,都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确保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反之,公办学校为凸显均衡,采取随机编班的方式,促进学生互助提升,资源配置注重均等化,保障每个学生发展。至于最后的效果如何,相信教育工作者会发现高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