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773||跨学科学习:何谓和为何

(2025-06-20 22:04:55)
标签:

教研

思考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本轮课程改革的热点,也是课程建设的难点。不同课程基于所属的功能,其渗透角度和表达各有差异。

一、何谓:什么是跨学科学习?

学术界对“跨学科学习”有着不同的见解,如果从知网围绕主题进行搜索,关于跨学科学习的文献呈直线上升的态势。由于是新事物、新概念、新导向,自然研究的热度就高。但也存在着各持一词、论述积累、模糊折中等现状,可谓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但就概念的具体界定和阐释却大致相同。“跨学科学习是教师围绕特定学习主题整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核心知识、关键能力和思维认知,发现、分析和解决真实问题,获得跨学科理解的探究性实践活动。”

二、跨学科学习特质

从共识性的概念特质出发深度解析,有助于精准把握跨学科学习的内涵和外延,解决学理分歧和认知偏差,便于一线教师在实施过程把握设计要领。

1.整合性。以语文学科为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样表达其概念。“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 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研究分析这些语句,发现语文课程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功能就是“拓宽”“综合”。跨学科学习活动意味着多种能力融通提升。

2.统摄性。既然是“跨学科”,必然要有一个核心点。该核心点能串联出其他学科知识或技能。所以跨学科学习后缀词就是“跨学科主题学习”。学习活动应该围绕特定的主题。以真实性的概念(话题/议题/产品等)牵引出有效的、逻辑严密的学习活动,驱动学生思维发展。比如热门话题,某个产品研制;某个议题多维度对话等。

3.情境性。问题设计和解决方案基于真实的运用场景,关注生活中的现象。发布的研究主题是本地的、且是学生所熟悉的,也是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应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符合学生当下的认知规律,并且能够付诸于实践予以检验。

4.探究性。学习历程侧重于学生的深度参与、合作协同、动手实践,是对话与分享后的意义建构,更是知识与技能互促后的新的生成。学生的思维经历高阶发展,是一种基于多种学科理解之后,学生对知识的再创造和再加工的过程。

三、为何:为什么要“跨学科”?

就课程最早的构成与确立来说,起初应该是没有学科分支的。只是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水平提升,课程才逐渐开始单设,从综合性走向精准性。以现实社会中的问题而言,真实的问题需要多个维度分散思考、综合考量、整体融通,以此找出合理的解决策略。比如解决一个县城的污水处理问题,涉及到若干个部门,单靠某一个部门发力,根本无法完成。即便有效果,也是治标不治本。若以此作为一个学习任务进入到课程设置体系的话,自然就牵扯到生物学、地理学、化学、物理、数学等。污水处理系统,与生物学密切相关,微生物的分解、提取等。污水管道设计,如何最大程度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那自然与地理中水循环、山势、地域气候、生态植被等有联系。

跨学科学习出现与社会构成有关,社会是多个要素的综合体。故而,现实世界里发生的问题,要以多个视角去思考,而不是孤立地看待和机械化处理。一个医院,某些患者的治疗方案,复杂的病情会牵扯到脑神经科、肠胃科、康复科等多个科室。要多个科室的主治大夫进行集中会诊、商讨、研判,找到病根后,依据病人身体疾病的轻重缓急做出综合性的治疗方案,统筹推进,这也属于“跨”的协同发力。

跨学科学习产生就是:一些问题解决,依靠单一的学科无法解决。跨学科解决问题情境就产生了。必须要跳出本学科的范畴,借助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参与其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