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771||基于实证·提升参与

(2025-06-12 22:44:29)
标签:

教研

思考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6月6日,参加小学数学基地活动。与往期相比,活动方式有明显调整和优化。我的思考:首先,要提升教师的参与性。不能变成个别教师的研修活动,而是尽最大可能促使多数教师融入其中;其次,要优化研究主题的精细度,确保症结每次都有小幅度的改善。最后,要将孵化种子教师作为关键抓手,教研活动的核心是发现和激励新秀。一个学科的长足发展,依靠的就是人才。

如何解决评课的泛泛而谈、言之无物呢?怎么才能打破僵局呢?观课评价量表是工具,也是引导教师用证据链分析、透视教学,像研究者那样聚焦不同的环节和维度。第一次启用课堂评价量表,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发挥团队的作用。分工合作的同时,还要凸显领军人物的主体性。另外一名教研员依据“七维”观察表,将28名教师分为7个组。组长由学科领军团队成员担任,为任务完成提供专业保障。通过这个方式,减少了观课的盲目性,以团队协作、共同商议的方式强化课例分析。在发言汇报环节,每个小组评课显得更为专业。组员发言,组长小结,其他成员及时补充。从参与效度看,确实提升了。

教研活动目标是解决难点问题。尤其是常态化课堂教学中反复出现的问题。这些老大难,一日不解决,就会影响到后续的学习和提升。听说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弱,就选择了两节课例,都是计算方面的。一位授课教师经验丰富,从教二十余年。另外一位教龄短,但上进心强。让青年教师围绕研修主题备课。借助集体的力量,共同打磨,提出合理化的完善建议。比如有针对性和具体的措施。有几位老师的发言,可谓是及时雨。就某些环节,结合学生的真实表现,分享方法。第一次授课,呈现出教师独立的理解和自主设计。第二次授课,凝聚着集体的智慧和大众的心血。对于授课教师而言,无疑是巨大的调整。她要在短时间内快速消化问题。对第一次的教学设计进行调整。毕竟是讲过一次,要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补充和优化。我内心为她捏了一把汗。能够坦然接受这些批评吗?能够把大家的建议辩证地吸收吗?新的建构会有突破吗?

带着疑惑和期待。青年教师的第二次授课,还是存在着新的缺憾。可从情境创设和教学即时性评价看,明显有变化。学生那种游离课堂的状态消失了。小组面对学习任务时,主动性变强。动态化的过程性评价,营造出较好的学习发展机制。那一组回答问题正确,那一组就会主动往上攀爬一个台阶。你移动一个台阶,我移动一个台阶。你追我赶,丝毫不让。孩子们就喜欢这种比学追赶的学习氛围。

每次教研活动,为减少思维惰性,需要在方式转型方面主动作为。打破经验为主的惯例,从舒服区走出来,尝试着新挑战。我与老师们共同在学习的道路。感觉教研工作,就是做熵减,让老师们动起来、想起来、做起来,而且主动研究、深入研究、不断地研究。这是我的目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