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60||见微知著,在反思中优化
(2025-05-25 23:04:04)
标签:
教研思考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双手捂无限,刹那成永恒。”
小课堂,小细节,微观实施,也能透射出中观思考和宏观理念,部分是整体的折射。台上一分钟,台下五年功。这是我对20分钟微型课比赛+10分钟反思答辩活动的浅拙思考。
展示20分钟,反思和答辩10分钟,透视参赛者30分钟的真实表现,会发现和捕捉到许多的信息点。对这些零散的信息点予以整理、收集、归纳,再逐步分析和破译,透过现象和行为就能到透视本质。针对每位参赛教师来说,按照严格的流程完成抽签课题,课题是确定年级教材中随机产生的,考查对教材的掌握程度,不提供任何参考资料,提供的电脑也是无网络的,需要教师“裸背”,考察头脑里存储的资源和信息,无法借助外部资源予以加工和美化,完全依靠自己,必须是独立完成。整个备课时间为90分钟,完成任务较多。(包含教材解读、活动设计、教具准备、课件制作、评价量表研发等,有的课题还涉及到学具和导学案等)20分钟微型课展示,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要将每分每秒都用好。短暂的课堂时间里,有许多元素构成。
其实,从小细节里,就能看出每位参赛教师对待活动的认识和态度。是草率应付,还是全力以赴;是临危受命,还是准备已久;是信心倍增,还是斗志丧失;是锲而不舍,还是半道而废;进入比赛现场那刻,从每个参赛者的精气神,面部的微表情、眼神,语言表达流畅度,与学生交流方式等,包括自身的穿衣打扮,就能看出的部分端倪。优秀的参赛者,眼神坚定,与学生从容对视。脸部洋溢着灿烂、自信。比如,发现课件出现故障,显示出备赛经验的不充足,缺乏临场的应对机智。小细节,管中窥豹,却能体现出教师的教学理念。
一、优化及提升建议
活动时间分配。个别教师在难点部分的用时较少,在外围部分费力过多,临场经验不够充分。就遴选型的比赛活动而言,要将优势所在尽快体现出来。
情境创设思路。课堂教学设计注重情境开发,但碎片化倾向比较明显,要么是开头部分有情境,到了中间,教学情境丢失。或者突然出现情境,后面又消失;情境的整体性、统揽性不突出,没有实现贯穿始终,一线推进;还有的情境不够贴切,为情境而情境,与学习目标的匹配度不高,情境对学习内容包装和加工促进作用相对弱化。
预设与生成调整。随机抽取的课题,不一定与教学进度同步。会出现上过与未上过两种情况。教师要抓住有限的时间,快速与学生互动,以此了解学情。随机调整学习目标与学习活动。学过的内容,则应该增加难度,提升其挑战性,促进学生深度探索,或适当增加拓展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
精心实施反思。作为参训教师,应充分研究赛教指南后面的评价表。尤其是反思环节,作为教学竞赛,具有鲜明的遴选导向。每位参赛教师要反复研读标准,尤其是要关注逻辑性和层次性,采取必要的结构,总-分-总。亮出总括句,然后分布阐述。对于答辩而言,先要呈现个人观点,然后是按照步骤,用逻辑关联词推进,比如:首先、其次等;或者,第一是
课堂评价实施。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要发挥评价导航作用,确保有效评价支持自主学习、监测学习进程、促进学生深入参与、反馈学习达成效率。多数教师课堂上呈现评价量规,较之以前,这是明显的进步。但存在问题是:评价量规制订需要聚焦目标,精准性不够,指标较为含糊。看起来有评价,但没有指向性和区分度,未能设置具体的等级,不能关注到每个程度所达到的标准。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方向偏离,或者说评价距离科学性和全方位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就像一个产品,优秀、较好、一般都应该有具体的参考。评价量规使用要关注起初阶段,让学生对标学习,有参照标准;在结束任务后,进行评价,对整个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复盘,教师根据学生评价量规完成状态,进行教学改进和后续化补救,比如作业设计调整、课后辅导改进等。这从另外方面体现出:我们对评价研究还难以跟上课堂教学发展趋势,不能与当前课改要求相匹配。
阅读《中小学管理》杂志,刚好读到一篇论文,以科学的评价方式为课堂导航,列举具体的案例。直接引用,以阐释教学评价量规等级划分、内容确立。
1.没有好走的道路。上坡路,其实都是特别艰辛的,这与专业提升进阶发展是类似的。
2.赛课活动是修炼场,稳定的心态、充沛的情感,细节也会决定成败。
3.把时间投入到实力提升中,锚定目标不放松,见贤思齐勤思考。
4.功夫在诗外,世上没有白吃得苦、没有白走的路,破茧成蝶需要一个痛苦的过程。讲究的是蛰伏-储备-冲破-蜕变。
5.不要为结果而焦虑、担忧,时刻关注过程的坚定和扎实。
6.与其为止步不前的自己而懊恼,不如低头开始耕耘。任何时候出发,都不会晚。往前走一小步,就是人生一大步。步步往前,累加起来,就会产生质变。
7.优于从前,超越平凡,突破自我,这都是伟大的胜利。
8.总羡慕别人获得光环,却忽略每个进步者都经历过一段黯淡无光的时刻。勇者自渡,智者自愈,风雨洗礼中终见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