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759||学科实践,让课程更有活力

(2025-05-15 23:40:29)
标签:

教研

思考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美国教育家威廉·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论》提出课程建设的“4R”原则。丰富性(Richness)、回归性(Recursion)、关联性(Relations)、严密性(Rigor)。指出所有的课程是处于开放、互动和持续生成的社会实践。该理念正与我们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整体设计理念吻合。

每门课程都有完备的知识体系、思维体系、语言体系,具有高度抽象性和统揽性。为有助于课程学习的效度,提升学生对课程参与度,就需要通过转化、迁移、改造、对接、加工等方式,将符号化和现实性产生紧密碰撞,而学科实践就是有效路径之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基本原则”部分指出:“变革育人方式,提出实践”。课程实施,就学科实践有新的学业质量要求和评价标准。“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独特育人功能。”

课程来自于现实世界,每门课程具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以实践意识为主导,突出学习活动的实践性,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过程,让静止的符号系统演变为动态化知识的再创造过程,无形之间就能增加课程的吸引力,让学生感受到课程的价值感,从而深深被其所吸引,主动追问、深入探索、动手操作、多元表现,从而在迭代发展、进阶提升过程中发挥其最大价值。

语言类课程实践性。学习是在已有经验之上的主动建构过程,是一种往返循环内在性生成。以语文、英语等为例,课堂教学与课外有机融通,让学生在丰富的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形成必要的学习经验和扎实的学习技能。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深入挖掘教材,进行内容重组,促进融通互促,发挥教材多重育人功能。比如古代诗歌中习俗文化,敬老节“登高望远”,元宵节花灯表演,清明节祭祖踏青,乞巧节各种神话传说,中秋节相约赏月等。借助这些元素,将分散在不同教材中的古诗词内核予以聚拢,形成结构化的思维和认知,与生活产生关联,充分感受到古诗词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传统美学,从节日美学表达里汲取东方神韵和中式浪漫。

我们县承办一次天好好课堂三个一教研活动,几位英语教师结合地域生态资源文化,将陌生化的教材内容直接置换为本县学生所熟悉的大熊猫、朱鹮、羚牛等,学习英语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借助直观的动物形象,通过AI技术虚拟模拟功能,一只熊猫投影到大屏幕,与教室里面的学生进行互动,利用这种方式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辨性课程实践性。历史、道德与法治等课程,教师要善于用热点问题、真实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或者嵌入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多维探究、对话交流,不断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促其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思维广度和深度得到发展。还能从一元化对立思维走向多元化思维。学生从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接触中获得丰富的直接实践经验,逐步提高对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辨析,需要借助不同史料进行论述,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探索,单纯传授单一的历史知识结论,只会导致学生思维进入固化模式。

记得我与儿子有一次对话,孩子认为经济发展与他没有啥关系。他喜欢喝蜜雪冰城销售的奶茶,但我们县的经济体量小,消费群体少,加盟品牌成本高,没有一个店铺。每次想喝的时候,只有到汉中去购买。随着旅游业发展,外来游客增多。在核心街道增加了一个蜜雪冰城店。我问他:“游客多了, 蜜雪冰城店就有了,你说和你有关系吗?”通过这个直接关联他的问题,儿子的认知瞬间就打开了。

此外,还要不断拓宽知识的运用效率,让学生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将多门课程能力进行统整和融合,现学现用,活学活用,把课本的知识变成学生的素能。比如思政课教学方式创新,就要积极探索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对接,研学实践基地、农耕文化博物馆、科普场馆等,都能成为思政课程实践体验场域,从学校走向社会,从课堂走向生活,在学生进入到沉浸式学习环境中,更深刻地感受其总要观点所凸显的深邃意义。

理工类课程实践性。科学、物理、生物等课程,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科学探究意识。教师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协同合作,设计与之相关的器材,将抽象原理转化为有效的学具,在验证和猜想、优化与改善过程中,将“死知识”变为“活知识”,将课本内容变为可以感知的物件,以此促进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进一步还原公式、定律等形成过程,打开学生的思维堵点和困惑,有助于建构完整的认知体系。

比如科学课,讲授植物生长要素方面的知识点。安排小学生观察将黄豆浸泡在透明的水杯里,放在不同的位置。根据光照、湿度等情况,做好数据记录,根据现象进行分析,形成正确的结论。通过这种实践性操作、分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和深刻。物理课,放置一个塑料瓶,往塑料瓶中加水或放水,观察塑料瓶沉浮状况,由此演绎出潜艇上浮和下沉关键所在,了解到浮力在现实世界中运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