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30||走出概念“丛林”,优化认知图式
(2025-02-08 20:29:44)
标签:
教研思考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这本身就是一个跨越。就以语文课程标准来说,先后有三个版本,分别是2001实验稿、2011年修订版,2022年版。按照时间界定看,大致是每10年左右进行补充和变革。就一门课程来说,尤其是工具性、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变化和调整是必然,这是课程建设的规律性要求,也是回应时代需求。因为社会在向前发展,涌现出新的技术、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新的思想、新的产品、新的现象等,语言环境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70年代,物资紧缺。日常见面,大家问候的口头禅就是:“你吃了吗?”现在没有人这样的问候语了。即便有,也是较少的。我们日常使用语言系统增加许多新鲜的词汇。比如朋友圈、社交恐慌症、宅男、妈宝、白富美、坑爹、屌丝、井喷、PUA、网络迷失、内卷、元宇宙、裂变、共享单车、云端支付、银发力量、松弛感、City不City、数智化等。这些就是网络化、国际化衍生的词汇。东西方文化进行着交融与碰撞,又在无形间改造并提升我们的认知边界,而互联网技术将圆形的世界链接为秒访问和及时共享一体化虚拟空间。
2022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标,包括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之前相比,变化较大。涌现出学科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学科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学业质量标准、教学评一致性、大单元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新鲜概念。这些概念性的术语表达,既需要厘清内涵和外延,也需要进行串联,与前面课程改革的成熟经验及时对接,承接有效,才能顺利过渡,做到有序启下。对这些新概念进行系统分类,走出无序的“概念丛林”,建构概念框架,优化认知图式,形成探索自觉,有助于我们对新知识与理念予以消化与理解,并在执行与转化、修正与调控进程中,较好地把握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新教材的使用方向。
(一)有些概念是重新开发。关于学习任务群,2017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出现“学习任务群”说法,由18个任务群构成(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学术论著专题研讨等);义教课标由6个学习任务群构成,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从语法角度对“学习任务群”进行分析,学习在前,任务群在后。单就字面意思理解:体现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根本理念,建立“以学定教”的课堂范式。什么是群?相互关联的任务活动,就构成群。
(二)有些概念是变换说法。语文课程旧版标准专门涉及综合性学习,提升学生在广阔的环境中学用语言,加强信息收集、调查访谈、参与社会实践、分析处理等综合素能提升。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出现“梳理与探究”版块,其内容和要求与“综合性学习”相同。修订版初中语文教材,读写单元均设计一个“综合性阅读实践”版块,充分体现阅读单元的整体性,促进读写思一体化发展,与综合性学习相同。语文新课标“阅读与鉴赏”版块与以前“阅读”版块大致相同,就是对审美素养和鉴赏能力提出明确的指向,不同学段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有些概念是优化整合。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标的“表达与交流”版块将2001版、2011版中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进行合并。两个版块的内容重构后,外延则扩大,赋予新的创造力。其实,表达与交流本身就是一体化。表达既有书面表达,也有口头表达;交流,既有书面交流(习作、跨媒介交流等),也有口头交流(对话、讲述、复述、倾听等)。处于人工智能迅速发展时代,多元媒介文本成为“表达与交流”技能的支撑点。书面的、口头的、电子的、视觉、听觉等媒介混合交替,电子化各种媒介在我们生活中无时不在。文本信息的阅读、提取、获得包括整理、加工与再重组、再表达,语言情境化既有现实层面的互动,也有虚拟网络的交替,从而形成一个双向互动、线上与线下同步推进、演化的语言输入、输出交际场。
(四)有些概念是迭代升级。学科实践,是新课标和新方案的整体要求,“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以此,消弭过往重视间接经验积累与体验而过于理性的做法。由于学生直接体验较少,对抽象知识理解不到位、不深刻,对所学内容感受不到意义感和实用价值,在知识转化运用方面存在困难和隔离感。故而,引导学生“做中学”,数学、语文等课程需要在实践中验证)、“用中学”(体育、美术、劳动等课程,需要在手脑心并用过程中,形成基本的学科素养)、“悟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历史课程等,增加亲身体验,从抽象道理中获取人生智慧)、“创中学”(科学,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发现新信息,形成独立的结论,促进思维品质提升),促使学科知识在身体力行体验、探究、观察、思辨过程中深刻消化,进一步“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五)有些概念是舶来产品。类似于跨学科主题学习、PBL(项目式学习)等,属于综合性学习方式,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而这些都是来自西方课程体系,受到国际化浪潮的一些影响。包括 STEM(或STEAM)课程,也属于跨学科学习活动。比如语文课程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011年版语文课标里已出现,也是受PISA测试影响(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起的一项国际性教育评估项目,旨在评估各国15岁学生在阅读、数学、科学等核心素养方面的能力)。
一线教师提到教育理论就头疼,对于各种新概念内心总有些排斥之感,总觉得“乱花渐欲迷人眼”。其实,要秉持发展的动态观,对这些新概念进行结构化处理。在头脑和思维中不断更新认知图式,纳入个人新的知识体系,形成新的教育理解。要用冷静、辩证、理智的态度进行动态化审视和系统性研究。
对于学科教师,通常关注学科课程标准为多些,守好一亩三分地,对于课程方案反倒有所忽略。“跨学科学习”已经变成必然,课程间协力合作既是刚性要求,也是明智之举。建议认真研读一下此书,便于我们从宏观角度认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整体布局。此外,我也建议老师购买崔允漷、王少非教授等人所著《新课程关键词》一书,将此书当作手边的工具用书,备课、研究教材、撰写论文或者做课题时,遇到一些陌生化的概念,随手翻阅浏览,反复咀嚼,多次复读,就能豁然开朗,也能逐渐解决我们认知过程中的迷失与茫然。
学科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南针。罗盘定律告诉我们:方向优于速度。从擘画出长期的育人蓝图,再到完成具体的施工图,直到转化为现实的力量,这个曲折且漫长的过程需要各门课程坚守本位,还要注重内部融通和资源共享。“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与跨学科主题学习”。当方向正确的时候,速度慢一点也不要紧,终究会抵达。倘若方向错误,速度越快,则距离目的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