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725||2024年科研论文写作简述(3)

(2025-01-21 13:18:14)
标签:

教研

思考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推进到第9篇教科研论文发表的故事。该篇的作品题目叫《古诗文教学建立传统文化认同感的价值、困境及路径》,全文7000字,占据4个版面。该篇成果也能划入到个人教研写作代表作品的系列。论文主要特点是:内容篇幅长,表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制高点,紧扣新课标“以文化人”“文化自信”关键要素。从教学方法变革而言,对综合跨学科学习、项目式学习、批判性学习等予以论述,案例和理论融合,观点和新课标理念相印证。为此文,我研读了十几篇相关文献,引用12条文献,强化学理性。前后修改数十次。好文不厌百回改,确实是硬道理。

该篇科研论文的重点论述部分是路径实现,核心部分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建立要从主渠道语文教材古诗文中深挖,采取包装改造、项目推进、深度探究、纵横比较、拓展延伸深入探索,凸显教学新颖性、综合性、思想性、兼容性、体验性,增加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表现力、反思力、吸引力和转化力。强化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加文化自信,发挥语文课程以文化人作用。

第十篇教研论文《核心素养视域下:课堂教学加减法》发表在《陕西教育科研》2024年第6期。尽管是内部刊物,可杂志学术性、思想性与日俱进。还给读者发电子版,便于我们及时留存。每位作者,有2本杂志留存。该篇论文对“双减”政策本质进行分析,结合本地实际和课堂教学真实情况,谈了几方面个人的浅浅思考,算不上标新立异的科研作品,只是从系统论、整体性的角度对课堂教学如何回应政策调控有全方位的建议而已,见微知著。论文的内容围绕两部分,做加法和做减法,维持平衡论。

做加法:加速增效,赋能发展活力。从加强活动实施、加强学法指导、加强兴趣激发、加强难点设计、加强评价多元、加强情境创设六个方面论述。做减法:减负提质,赋予内生动力。从减少无效环节、减少无效用语、减少低效问题、减少作业水分、减少虚假合作五个方面进行阐述。文章实用性较强,对于一线教学管理者和教师来说,我认为有必要阅读并收藏。

期间,还有3篇教科研成果获得市级奖励和县级奖励。1篇科研论文获得市级一等奖,1篇践行新课标方面的课堂教学实录获得市级二等奖,1篇作业设计成果获得县级一等奖。小小的进步,数字的后面是坚守和定力。其实,这两篇成果也是强迫自己完成的。给同事们分配任务,我的底线是:要求别人完成的,我必须高标准完成。打铁要的是自身硬。尽管没有达到预期效应,至少也是勤勉且努力的。至于作业设计成果,还算是较为用心的。是项目式学习设计成果,动用大量的脑细胞,设计详细的评价量表。文字表述和作业类型方面,有新的突破和主动探索意识,善于用新表达。

全年有几处遗憾,留待来年弥补。一篇教科研论文,关于“实用性阅读”方面的思考之作,投稿到《语文教学通讯》初中版,编辑给出具体的修改意见。我按照意见逐条完善,再次提交,心中充满着期待。可是,到最后三审的时候,没有通过主编的审核。这是第二次,前一次还是2023年跨学科学习方面的论文,到了最后的关键点,被主编淘汰,给出了退稿的回复,说明了论文属于泛泛而谈,并没有实质性的建树。但是,对于我的科研写作之路提出新的挑战。我不能停留在舒服区,满足于小成绩、小进步、小发展,必须走向艰难的成长区,辩证地看待过去和现在。冷静地接受这个现状,才能拥有出发的勇气。目前的自己还是一只菜鸟而已,且不可沉浸在小范围内为成果而沾沾自喜。在科研之路上,才迈步而已。

如果说2024年教科研写作最大的进步是什么?回顾往昔科研论文,前后比较,差异明显,随意性强,全凭浅薄经验和主观判断。如今科研论文表达和构思过程,建立明显的文献意识,拥有坚定的方向意识,确立适当的问题意识。当确立研究方向后,我发现速度就是最核心的要素。同行们都棘手的教育教学问题,一旦得到少许的解决,这就是突出的研究成果。新课标中的新概念、新事物,“项目式学习”“综合性阅读实践”“教学评一致性”“学习任务群”“文化自信”“学科实践”“真实的学习情境”“跨学科学习”“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大单元教学”等,这些就是学科建设的热点所在。比速度,比内涵,比深度,比新颖性,也可以比较实操性。谁的功夫用得足,谁的文献读得多,谁的理论素养高,谁的切入点巧妙,谁手中的资源丰富,谁就可能走在研究的前列,成为“学术达人”“科研新星”,在专业领域拥有足够的话语权。

以此文的完成为序章,希望2025年的我,告别贪多的弊端,每完成一篇教科研论文,力求新与深、广与专,可以能够有那么一定点的突破。将期刊阅读和专著攻读作为平常的必修功课,深耕自己,做喜欢的事情;研究自己,发现个人的优势;系统地翻阅教材,走进课堂多观察,留意真实的问题,在热点、难点、常态点上持续久久为功,写出更多好的科研成果。再创新的个人记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