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22||用多种视角做教育科研
(2025-01-17 16:44:08)
标签:
教研思考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曾说过,教育研究需要三个视角,分别是飞鸟之眼、蜻蜓之眼、蚂蚁之眼;这三个视角分别对应宏观、中观与微观。这个精辟的论断,是从陈静静博士的主题报告中获取到的。。
飞鸟之眼,宏观审视。就像一只雄鹰,展翅翱翔,从空中俯瞰大地、万物,视野十分开阔,能以审视的态度做出精准的判读。
蜻蜓之眼,系统规划。近距离飞行,在半空中穿行,有时候会停靠在湖面或者各种草木叶片上。从宏观到中观,是需要选择恰当的策略和切入点。
蚂蚁之眼,贴地观察。蚂蚁之眼关注的是微观层面的教育,蚂蚁的视野有限,但是对所见之物的观察细致入微。这种态度便于察觉到真实状况。
三种研究视角必须进行交汇,各有长处,也有不足。以宏观的方向为引领,以中观的选择为突破,以微观的执行为落实。各层次必须有机吻合,将各自优势发挥到最大,将各自劣势进行规避。取其长项,就是合适的研究视角。
飞鸟之眼,从政策层面做全方位研究。比如实践育人方式转型、教学评一致性研究、学段衔接整体推进等。做教育科研,要记住罗盘定律:方向优于速度。如果方向错误,速度越快错误越明显,漏洞就越大。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课程标准、课程设置方案、纲要性指导意见等,都是正确的方向。
比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明确要求:“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学科实践(实验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业设计、考试命题、综合素质评价等教学改革重点难点问题,探索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和学校有效推进教学改革的实践模式。”前段时间,看到李政涛教授一篇文章,特别提到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说一线教师缺乏对教育政策掌握,导致许多研究滞后于教育发展形势。我们许多老师缺乏开阔的视野,研读所执教的学科课程内容较多,研读整体规划性标准较少,甚至根本不读。(比如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了解不足。)甚至认为跨学科主题学习只是语文课程要求,不知道每门课程都有跨学科学习任务,只是各自的表述和界定不一样。如果研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在“课程标准编制部分”特别强调:“原则上,各门课程用 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在“课程实施”部分直接指出:“统筹各门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安排。”
蜻蜓之眼,从局部或重点领域做研究。把握宏观的叙事和表达,语文学科三类六大类学习任务群执行情况,学业质量检测达成情况。比如数学课程核心素养达成,数学思想理解,数学经验积累等。
蚂蚁之眼,聚焦身边的问题做研究。贴地而行,亲吻泥土,根植于大地开展各种探究、交流、分享、观察、诊断、比较、跟踪、访谈、调查等。比如统编修订版初中语文教材变化,每册教材都有1个“活动 探究”单元,其余阅读单元都新增设“阅读综合实践”版块。这个版块的内容怎么上,怎么上好,怎么上得深入有效,这就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如何将编者意图、课标理念有机结合,达成设计意图,从而更好实现教材内容结构化、整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