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721||好的教研,三种关系与三种样态

(2025-01-12 23:00:43)
标签:

教研

思考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认为:学习是对话实践,是与客观世界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自我对话的过程。就教研而言,其实,也是这三种关系。与客观世界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自我对话。

校本研修有三种基本方式: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三者各有侧重,自我反思是关键核心,“谁也无法唤醒一个睡着的人。”美国作家艾佛森说:“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还是说之以礼,我们都不能够替别人开门。”同伴互助是强力推动,英国作家萧伯纳说过一句经典的话语: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专家引领是瞬间点燃,拿着火把,帮你在迷路之际找到正确的方向。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自我反思是提升专业能力、开展有效研究的起点。

好的教研,打造三种关系

(一)好的教研,与自我真对话。当一位教师走出教室后,能冷静、客观、主动地审视这节课的效率问题时,他就是在进行浅层面的研究。如果,他能再次查看教案,复盘每个活动组织过程学生参与度、主动状态,包括及时性反馈情况,并且查看课程标准所作出的具体界定,对标自查、对课自省、对下节课进行探究和谋划,尽量避免出现雷同的失误,对本节课好的经验和方法进行改进和优化,这种行为就是行动研究。

(二)好的教研,与同伴主动对话。当他面对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与同伴、同行进行交谈,征求他们的意见,获取他们的经验,取得相应的帮助和专业支持,这就是同伴互助,在相互倾听和交谈中,思想产生碰撞,智慧火花瞬间酝酿出来,并且转换为有效的实操经验。

(三)好的教研,与专家及时对话。如果一个问题还没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试着去找更有水平的人询问,比如省市骨干教师,或者学科教研员,或者某个领域的权威人物,这就是专家引领。也可以去查阅文献,翻看专业期刊,这是间接的向专家取经。

三种研修方式并非是孤立分散的状态,而是叠加循环、相互交织的螺旋体。

好的教研,构建三种样态

可现实层面,教师的教研能力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理想。首先,是手头承担的事务多,精力和时间有限,分身乏术;其次,是研究态度不端正,陷入到功利化的状态,将“有用”当作核心要务。一旦用过后,研究热情就丢失了。研究成果束之高阁;此外,就是个人视野比较狭窄。总想把自己的好做法、成功的经验巧妙地“捂着”“藏着”,避免他人借用之后会有所超越。这种狭隘的想法,并不利于自身成长,也不利于校内教研文化健康发展。

我经常与部分校长们私底下交谈,大家对课题研究有些局部的抵触情绪,对于教科研重视程度不够。抵触不是来着课题本身,而是来自对课题过程的“假研究”“假资料”等。为了课题而课题,为了研究而研究,研究一两年,并没有给教学改进带来多少明显的红利。

(一)好的教研,来自真实的问题意识。首先,要解决我们教育教学面临的 各种“真问题”,制约学科建设的疑难杂症和“拦路虎”。比如调动学生学习内驱力问题,学生总是在强制性外力推动下,才勉强拿出书本学习;如何提升学生学习的监测力问题,缺少监管,就偷着玩手机。如何激励学生面对高难度的问题解决。有老师经常给我吐槽,现如今的孩子在学习进取心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惰性。就是问题太难的话,就有畏难情绪,不愿意接受挑战。其次,是被忽略的“小问题”。小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演变成大问题,大问题发展下去,就会浮出水面,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比如,学生每次考试,内心就无比紧张。这不可能只是生理问题,很可能是心理问题,也或许是教师日常简单管理所引发的负面心理暗示。

(二)好的教研,来自时间的长久检验。我们看国家每四年表彰的基础教育成果获奖作品,有的作品经过10年时间运行和完善,甚至还有比这更久长的实验学校。

这些成果的共同点就是瞄准一个目标,确立好研究方向,就一直沿着规定的路径走下去。期间,自然有跌跌倒到,也有曲曲折折,但研究的轨迹就是如此。“大浪淘沙,淬炼成金”。时间是一把利器,在锻造与打磨过程中,锋利、尖锐,经得起外界敲打。20191月,我参加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第三届三秦教育论坛暨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交流推广大会”。一位国家基础教育优秀成果特等奖重庆市巴蜀小学分享“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凝练过程,其中一句话,给我印象特别深刻。光是题目就花费了许多时间。他们成果中的一些观点、部分做法现如今已经写出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三)好的教研,来自团队的协同作战。越是偏远的学校,越是教师数量少的学校,教研成果产量低、教研氛围淡,主要原因是没有人与他交流、分享。带着单个头,遇到问题连问的人都没有。教研,是群体对接的产物,是有效合、深度思考、探究实验的过程。前段时间,单位同事外出培训,讲了学习之后的一些收获。特别谈到团队意识。对我很有启发。优秀的成果凝聚着集体的智慧。每个人都有认知短板,每个人都有认知优势。当所有参与者都能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成果出谋划策,规避问题,发现差距,修订错误,寻求突破,找到合理的表达方式,形成正确的结论,这个研究项目就具有高水平含金量。所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就是这个意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