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720||驱动教师走出“低成就”困境的浅思

(2025-01-06 17:50:03)
标签:

教研

思考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中小学管理》2024年第8期《“围炉教研”:打造区域“低成就”教师成长新样态》一文,针对性强,也聚焦现实层面教科研工作推进所遭遇的无力感。“低成就”教师(泛指那些教科研成果相对较少或校外教研活动参与率低,以及专业发展能力较弱的教师)

“低成就”教师占比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学校和区域教研活动的有效带动。很多学校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成果”,要求教师采用增加学生学习时间、提高学科作业量、包括反复刷题等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但对教师专业发展缺少关注,也缺乏有效举措和抓手。单凭教师凭借着个体自觉和仅有经验自行发展。对于教师队伍素能整体提升没有全局性审视和长期性规划。对于教科研工作重视程度也不够。

“由于缺乏教科研实践与成果提炼,教师很少在专业发展中获得成就体验,最终造成专业发展意愿低下、动力不足的恶性循环。”恶性循环会持续发酵、酝酿,扩大影响力,甚至带有明显的感染性。小到一个教研组,大到一个学校,甚至是一个区域。

如何驱动教师走出“低成就”困境呢?

建立健全的研修制度。借助精细化的制度,以刚硬的外力形成约束力。比如学习制度、成果转化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公开课制度、青年教师指导制度。制订制度后,在广泛征求意见后,一旦形成共识,就必须严格执行,不能朝令夕改,让制度变成“摆设”和废纸,失去公信力。

对于多数人而言,天性是“偷懒”。制度是什么?制度是遏制底线的法宝。教师职业最大特点是:保持终身学习的意识。因为你面对的是鲜活的个体---学生,去年的学生和今年的学生不一样,今年的学生和明年的学生不一样。学生的学习状态都是变化的,是社会化的产物。社会变化日新月异。AI技术迭代更新速度加快,豆包软件合成能力,各种运用APP层次不穷,云计算、分析能力让许多人失去,比如智能酒店出现,对服务业造成巨大冲击。一台机器人,既能扫地,还能到指定房间配送物品。我们意识到社会充满不确定性,就会坚守变革初心,以强硬的步伐和顽强意志力接受新的挑战,掌握新技能,学习新知识,清空大脑。

聚焦真实的教育教学问题。现在学生,学习动力明显不足。前段时间,我遇到外县一位教研系统的同事,他说到关于教育使命问题。在发达地区,读书无法改变命运。因为人家衣食无忧,物质条件丰富,命运挺好的,干嘛要改变命运。那读书的真正价值是什么呢?这需要教师挖掘每个孩子的内需力和思考力,让他从书中找到意义感。也就是现在教育,更要关注人的价值调动和情绪激活。

核心素养课程体系下,要从研究教,专注研究学,如何让学生学?如何让学习真实发生?如何让学习更投入?这些都是需要深度研究的问题。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学习、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都是学习方式转型,让学习不再是简单的训练,也不是繁琐的记忆。通过经验提炼、理论学习、方法归纳、同伴对话、案例分析等手段,找到有效的突破之道。对于真实问题的探索、解决,有助于让参与者感受到研究、学习的乐趣。

寻找适宜的专业共同体。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实践、专业交往体,是教师成长的四个路径。所谓的专业交往体,就是有共同发展意愿而凝聚的团队。比如课题项目组、学科基地领军团队、各种骨干教师研修体等。

在这样氛围中,群体自带的感染效应和转化作用,让你内心充满向上的力量,找到前进的方向,认识到研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相互学、相互比、相互帮、相互带的良好态势。之所以所适宜,就是该发展体当前设定的目标符合自身发展,满足自己对成长的需求,在可控的范围内。目标太高,容易有挫败感;目标太低,无法产生获得感。

提供精准的帮扶指导。一线教师的教研成果少,主要是缺乏专业指导,也缺少有效研究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缺乏持续钻研的定力。

比如关于科研论文撰写,就查找文献来说,多数采的是取百度搜索的方式,随意下载良莠不齐的各种素材,既没有权威性,也未得到高质量的验证。不到专门的数据库进行检索。没有建立清晰的、规范化的文献意识。这就需要通过各种研讨活动、培训交流等方式,给老师们提供科学的信息。

再如各级课题研究来说,老师们做课题方式也存在着问题。课题选题实用性值得推敲,而且申报书撰写、研究内容确立等,都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因为职称评审条件调整,很多教师不愿意配合别人研究课题了。理由特别干脆、简单。“参与课题没有用。”对于这样的论断,我觉得无语。“不参与课题,你怎么去主持课题呢?”课题研究是一种问题驱动下的项目组,配合、协同是核心要务。然后,现实层面,课题组内配合意识明显不够,也就造成了课题研究重文档资料、轻视过程深度探索,造成课题研究成果低水平发展。所以,课题开题过程,集中性论证培训尤为必要。推广一批有研究价值的好课题,会研究的优秀课题,开展系统培训,就能推动课题研究不断进入规范化状态。

驱动教师走出“低成就”困境,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教研,从来不会立竿见影。教研对区域教育生态的塑造,是春风化雨的过程,是润泽、熏陶、启迪、浇灌。它更像是“农业”,而非是“工业”。是一个静悄悄的推动,一个人唤醒一个人,一个人带动一个人,让更多的人参与其内,小树苗从土壤中冒尖而出,长成的参天大树,一棵树挨着一棵树,新的雨林系统建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