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2||关于好课的思考
(2024-12-16 16:55:34)
标签:
教研思考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上周五早晨,12月14日,给参加市级教学能力岗位竞赛的老师们做了一个60分钟的专题培训,对于核心素养课程下,好课应具有什么的样态,从整体角度,我产生一些新的思考:
(一)注意核心素养目标表述。要紧扣学科课程标准,吃透课标理念,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表述。所有的课程,其教学设计都要把握课堂教学的自身逻辑、学生的认知逻辑(心理特点、学习方式等要素)、课程的执行逻辑(课程理解、课程资源开发等)。以生活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主线,以主题为引领,侧重与学生认知逻辑紧密结合。在素养目标阐述过程中,要落实三个具体的要素,学习主体、行为动词、达到程度等。
(二)注意教学设计的灵动性。要以活动化为载体,设计有挑战性的驱动型学习任务,该任务能够促使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应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学习,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促进学生思维深度发展。比如数学方面转化思想、分类思想。遇到新问题,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深入联系,这类问题与以前学过的知识有无关联,关联性和区别性体现在何处。有了这样追问意识,就容易打开思维敏锐区,建立起丰富的思维链条。
(三)注重学生经验有效对接。设计的问题或者策划的相关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生活联系,让学生觉得课堂讲授的所有内容有意思,而且学完之后,能够运用,提升知识现实价值观,有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比如数学课,可以安排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运用性。比如地理课,安排学生实地调研或者访谈,了解本地环境管理部门,获取到丰富的数据和资源,建立起人地和谐的观念,能够系统化看待环境改造、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等系列问题。
(四)注意创设丰富活动情境。将知识融于大情境中,形成情境串,前后紧密关联,降低难度,增加直观性。单独把盐放在盘子里面,难以下咽。如果把各种蔬菜搭配起来,再加入适当的盐,这盘普通的菜就变得色香味俱全,让人产生就餐的欲望。这是一位专家关于情境理论融入课堂教学精彩诠释。情境创设的目的,是创造一个适合学生接受的知识场域,突破知识的符号化和抽象性,包括生僻枯燥感,以此调动学生探究兴趣。
(五)注重评价方式多元体现。评价是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要素,有效的评价能够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促进学生自我监测学习;借助评价还能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评价工具等方面创新,应该成为关键探索点。比如,使用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形成良性竞争机制;采取评价量表,精细化反馈学习效果;或者口头评价,让学生现场感受到学习的意义;通过生生评价、激励性评价等手段,完整地监测学生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反思学习、改进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注重作业设计层次布置。最后1分钟展示作业,是一个收尾的过程。作业内容实行分层布置,类型尽量做到丰富化和自选化,满足学生个性需求,促进每个学生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比如综合性作业、实践性作业、探究性作业等,符合学科课程特点的同时,还要具备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