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3||阅读·悦读·越读
(2024-12-16 21:08:41)
标签:
读书思考 |
分类: 精神氧吧—悦读时刻 |
我是一个资质较差的人,一些拙笨的浅思能得到部分老师们的喜爱,得益于海量阅读获取到的丰富养分,也来自于自小就养成的读书习惯。朱永新老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我深以为然。
阅读,实现自我的成长
人的格局是会在阅读过程中逐步扩大的。要想突破现实生存环境的制约,就得依靠持久的、广泛的、系统的阅读,以此开阔眼界,拓宽知识的广度,增长个人的见识。
我的家中,不同位置堆放着不同类型的书籍。枕头边,有最近沉迷的书籍。电脑桌边,随意摆放着需要随时查阅的理论专著,《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课程统整》《教学设计原理》等;沙发侧边,摆放着几本期刊杂志,如《中学语文教学》《书摘》;出差的时候,偶尔会带一本人物传记,或历史读本,方便空闲的时候翻看几页。自己看书,也带有阶段性和选择性。如今,就喜欢阅读各类教育论著,远离了文学书籍,好像已经过了追逐浪漫的阶段,更加喜欢纯理性的、客观的表达。
阅读的好处,难以用言语表达。以前,我的思维发散性强,属于胡思乱想型的人。写出的东西,条理性极差。如今,随着阅读取向的调整,大概是阅读到一些理论书籍的缘故,发现思维的随意性有明显的改善;写东西的时候,逐步建立起框架、层次意识。阅读,自然是能够提升思维品质。比如,能让大脑分布的神经元产生关联,促使分散的信息建立链接,形成庞大的网络,增加大脑的容量同时,也提升了认知理解力。尤其是出于信息时代,我们不能近距离接触专家、学者,却能借助网络,快速搜集到相关的数据资源,第一时间学习。
悦读,打开世界的钥匙
读书的较好境界是带着喜悦的心情沉浸于文字描绘的世界,与自我情绪产生紧密的关联,以生活做滋养,读出书中的精妙;以书籍做参照,感悟生活的真谛。
读生活之书。“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生活,就是一部百科全书。阴晴圆缺、春夏秋冬,这是自然法规。生活中花草树木,都是无形的书籍。就像那地面的野草,到了冬天,身形消失。可到了春天,等到雨水掉落,等到温度适宜,绿色的芽儿就从坚硬的地面钻出来。生命之坚强,无非是因为有根须埋藏于土壤之中。源源不断向上生长,像极了我们熟悉的人物。
以书观生活。每一部书,都安放着一颗自由的灵魂,折射着作者的心灵寄托,或勾勒着独特的精神画像。不同的书籍,看似沉睡的文字符号,但与读者各自生活经验结合,也会拥有人生智慧,学会规避风险,走出低落,拥抱阳光。读《写在人生边上》《人间草木》《汪曾祺散文集》,可以在平淡之中安放心灵,珍惜生命中的拥有;读《我与地坛》《苏东坡》《约翰.克里斯多夫》,在困境之中寻找调适,学会与生命的残缺与不幸和解,找出另外的出路;读《五百年来王阳明》,在急躁之中安顿烦乱,修炼强大的心灵;读《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在得意之际学会收敛。知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所蕴藏的辩证法。阅读,某种意义来说,是打开我们走向开阔的世界通道的一把钥匙。我们借助不同的书籍,知道世界的多面性和人性的复杂性。
越读,踏上追寻之路
从阅读到悦读,更需要“越读”。在不断组合的阅读活动中,形成一种自动化的阅读习惯,把阅读变成像吃饭、喝水、睡觉一样的生命元素,从而用另外的视角去审视未来。把阅读变成一种自发的修行,在内省与反思过程中,净化思绪中的杂念,升华对人生的认知,拥有一种面对任何挫折和打击而能恢复的治愈力。
2023年3月,我去长沙参加县区教师机构培训者培训项目,一位老师讲座中呈现的话语,令人印象深刻。 “如果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不是说书本本身特了不起,而是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于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 这是《见字如面2》中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的一封书信。
借助阅读,促使我们对生活和世界还充满着探索和追寻的勇气,对未来还充满着希望。这是一种生命的进阶,也值得我们善待书籍给予的能力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