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710||写教科研论文几点小思考

(2024-12-16 15:52:12)
标签:

教研

思考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2008年,我在《汉中教育》杂志发表第一篇教科研论文,题目叫《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看着杂志目录页写着自己的名字,内心十分激动,可以说是欣喜若狂,恨不得当场跳起来,给自己大声鼓掌。按照领导的话,当时的我只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在教科研成果方面没有起色。这种鞭策和引导,启发我:打好理论基础,深耕实践一线。

经过16年的沉淀,走入中年时代,资质愚笨的我,学历较低的我,初始学历是中等师范,在汉中教育学院接受过2年在职学历进修,带薪学习。资源匮乏的我,眼界不高的我,凭借着一股子的傻气和不服输的意念;傻气,是指个人写文章的目标特别简单,不计较其他表达想法,为了表达思考而已。发现自己的浅文也有点小价值,写得动力感就变强,越写越有劲,越写越投入,得到鼓励,得到传播,得到认可,还收取稿费,甚至还帮助到别人,这就变成一种小欢喜和小爱好。有一年,一位郑州的老师,给我的邮箱发了邮件,说在新浪博客看到我的文章,他顺利完成高层次课题申报,并且立项。特别致谢。还有一次,我参加市级会议,一位老师主动加了微信,然后直接打视频电话,说看到我一篇关于如何做省级课题的微信文章,她按照上面的方法进行申报,竟然通过省级规划部门审核,研究已经进入到中期,特别询问我后期怎么结题。言语中,满是兴奋和喜悦,说终于见到了“偶像”。没有想到,我比她想象中要年轻许多。在她心目中,认为我可能有50初头。截至目前,竟然陆续在不同级别的教育刊物或报纸发表豆腐块文、千字文、六七千文等100余篇,而且知网收录的个人学术论文数量也有明显的攀升状态。

年龄增长,心性稳定,看待问题的角度发生改变,岁月一把利器,会改变了一个人的容颜、身材、气质,唯一没有改变我对教科研工作的钻劲。有时候,热爱是一种自我治愈的修复剂;有时候,热爱也是一种平淡生活的调味剂;或许,热爱也是回馈这个世界、致谢所爱人的表达方式;更多的时候,热爱还是一种拯救自我的有力法宝。我对教科研论文的兴趣度逐年提升。尤其是看到业内大咖、专家陆续在核心期刊、知名杂志发表各种观点新颖、具有引领价值的学术成果,更加增加我的学习热情。每时每刻,我觉得命运都是如此之美好。“当关上一扇窗,也会给你打开另外一扇窗。”当你换个视角看世界,世界都是一个大花园。

写论文,属于摸着石头过河。我有一下几点思考:

1.立即写。先写出来,才能写好。灵感到来,偶尔得之。不要拖拉。当头脑里灵光一闪,冒出几个好词汇,或者几个句子,哪怕在坐车,或者在睡觉,找个小本子记录下来。有一次,我半夜起床,突然想到一个文章的构思,兴奋至极,就打开台灯,直接写在草稿纸上。

2.抓难点。对于学术论文来说,一线教师主要是实践和经验总结、提炼,在理论创新方面很难有突破,受职业所限制。故而,我们可以去研究学科建设的难点,你遇到的问题如果得到解决,就是极好的方法和模式。比如,分层作业如何确定层次,当学生层次发生改变了,如何进行及时性调控,采取何种手段确定学生层次起点呢?

3.研热点。热点问题,意味着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的方向。围绕热点开展研究、搜集文献、深入观察和分析思考,哪怕是一丁点的小发现、小收获,你就可能走在别人前面。有的老师经常感叹,读到一篇文章,忍不住感叹:“我也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可我怎么没有写出来了。”思想的懒惰,提炼意识缓慢,表达方式不到位,甚至等一下再总结,这些想法导致我们研究永远是慢半拍、再慢一拍,最后就变成了彻底的观望者、滞后者。做研究,一方面要比方向,找准研究点;另外有一方面,是比速度。方向正确的前提下,谁的速度快,谁就能先收获成果。

4.理框架。好的科研成果需要合理的框架。层次构成,段落呈现。好比修建房屋,就得画出框架图,分清楚各部分的功能。引言、正文、结语,每个部分之间逻辑关系,每个部分各自作用。

5.巧表达。好的内容需要好的形式与之匹配。同样的物品,如果换一个包装盒,效果就发生了迥然的改变。用一些热门的术语,给内容增加鲜活度、感染性,提升阅读的兴趣。从文章呈现的角度来说,你就成功了一半。

6.抓整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明确要求:“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从三个角度进行整合。“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些内容表面:课程建设关注学习逻辑、生活逻辑,让学科建设富有真实性,实现社会化整合;课程建设注重学科内的有效融通,实现知识结构化,促进素养进阶;课程建设突破单一学科制约,实现课程建设联结化,主动跨界,发展综合素能。基于以上的分析和思考,整合就是我们论文的一个大趋势。我们跳出学科本位视角,就能窥探到更多美妙的风景。

7.善引用。一线教师缺乏鲜明的文献意识。什么是文献?就是他人的观点。要想促使个人提出的观点得到足够信服,就得借用著名学者、业内通用的规范化表达或定论性阐述。这就是引用。如何引用呢?我们三个路径:第一个,是国内知名数据库查询与之相关的主题。比如,进入到中国知网首页,在检索栏目下拉菜单点出主题,在右侧栏目输入“阅读综合实践”,单机搜索,主页就会出现与之相关的大量文献。根据下载量、杂志级别进行筛选。比如,根据发表论文作者的知名度,或者期刊影响力。对于学科类研究,我一般首选:《语文建设》《中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等;对于通识类,我一般会选择《课程 教材 教法》《全球教育展望》《中小学管理》《人民教育》等。下载文献之后,系统浏览,摘录其文献关键语句,放入你需要的位置。按照论文要求,根据文献类别进行呈现。第二个,就是手头的期刊杂志。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每个人至少要征订一份与学科有关的期刊。方便你动态了解学科建设的最新状况。不至于“out”。知名期刊杂志并不贵,诸如《语文建设》上半月,一年费用也就180元,一条裤子的钱而已。第三个路径,是关注专家论文引用相关文献。他们采用的文献,自然代表着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独创性。将论文后面的参考文献在相应数据库中找到,下载后进行阅读即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