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9||用写作,给生命赋予意义感(1)
(2024-11-21 22:32:24)
标签:
教研思考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几年前,与一位好友在微信上聊天甚为投机,无意间询问到年龄,在她的印象中,总认为我已经年过五十。当时,才40出头,不惑之年而已。透过文字,仿佛感受到沧桑感,或许是我的思考太过透彻。
与以前勤奋相比,我的思维已经疏懒不少。参照精力旺盛时期的高产量,总觉得恍然如梦,似乎那不是我,但新浪博客里面确实都是个人原创作品。粗浅的文字,稚嫩的文字,狂傲的文字,理性的记录,深刻的分析,完整的记录,随性的涂鸦,感性的抒情,叠加、描绘出一个充满复杂个性、且不断成长的我。
写作,是一种个性化的表达和输出过程。这个简单的行为,却是生命印迹的真实写照。随性堆满文字,其实是一种纯粹的消遣和自我取悦;坚持随手写我心,也可能是一种习惯,变成吃饭、喝水、睡觉一样的规定动作。
畏惧写作的,通常是太过完美,总要追求创作出最优秀的作品。殊不知,这是一种误解。好作品,很难一气呵成,多半需要反复打磨和完善。像王勃《滕王阁序》那种横空出世的佳作,是环境、才气、积累相互堆积而产生的结果。凡夫俗子,就是凭借着一股傻气,带着韧劲和痴迷,反复雕琢肤浅的文字,就像酿酒的过程,粮食与发酵物混合,经过时间长久的沉淀,最终酿造出一坛子香气扑鼻的美酒。或者太过安逸。畏惧写作的,也可能是追求安逸的生活。毕竟,写作是思维的体操,好的作品需要大脑调动储备的所有资源,然后规划出层次分明的框架图,确保主题统揽各个部分。相对来说,教科研论文写作对思维要求更高,远远超过对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要求。比如论点提出要新颖,论据选择要恰当、角度多样化。这需要敏锐性,以及对教育发展态势精准判断和全面审视,善于从教育现象中总结提炼出本质规律。
从2022年开始,我的科研作品数量明显减少,可每篇成果的篇幅却在不断拉长。以前,只是写4000多字左右的文章。我试着将一个主题写透彻,从背景、现状、展望等角度构思和分析,选取相应的教学案例,也会到学校实地观察,翻阅手头的课程标准和学科课程方案等,通常会达到7000-10000字。思考,思考,再思考。写不下去的时候,卡壳之际,也在中国知网下载许多文献系统研读。通过海量阅读和集中式研读,思考行文的重点和我要表达的观点,力求与其他作品有所不同,这也就显示出专业写作的特点,取同质化,力求新颖,具有一丁点的实用价值和引领性。
好多的科研成果刚出炉的时候,就像是一个丑小鸭。随着不断加工和完善,最终它们有了一个好的平台,被更多的读者看到,这种喜悦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这些成果发表在杂志或者报纸,也能给我信心和动力。其实,也有个别的成果彻底夭折,默默地沉睡着。但我坚信,每个作品都有价值。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后期等到积淀达到新的程度,再回头进行修补和填充,这些拙劣的作品变得美好,最终也会从角落走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