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82||笃行不怠,见证成长的自己(2)
(2024-08-15 10:02:35)
标签:
研修纪实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教科研写作方面,今年算是一个小的突破,除去省学带培养对象那两年奔跑期(2019年12月—2021年9月)。个人感觉逐渐回归到提升的状态,并且有转好的趋势。两年多了,始终在科研的瓶颈期上下徘徊,遇到了专业发展的天花板,终于要冲破这个门槛了。
首先,是每件科研成果整体篇幅较长。字数均在6000字左右,且结构完整,涉及到问题罗列、原因分析、改善路径三个大的部分,况且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都有,显示出我思考的全面和透彻。最长的一篇达到1.1万字。其次,成果表述整体的角度比较独特。每件成果都涉及到不同的类别,算是我研究广度的体现。最后,是每件成果完成周期长。都是反复修改、补充、调整的过程,个人的思维进入到深度探究状态。刚完成后,颇有得意之感,认为又拿出了极好的精品。使用冷处理的方式,凉拌到一边,过上一个月左右,再细读品味,却发现依然存在诸多的瑕疵。如各种语病,标题概括度低,段落逻辑有疏漏,表达不流畅,观点与论据吻合度欠缺,结构不严谨等。于是,就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打磨性子,一遍又一遍。 “文章不厌百回改,修改必定出佳作”,带着挑刺的心态审视作品。可以说使用时间长,投入精力大。
截止到7月,盘点一下,已经有3篇教研论文发表获奖,2件作品申报市级成果评选活动。《教研何谓?教研何为?》在《汉中教育》杂志2024年第1期刊发,作为我对多年教科研工作的一点浅浅思考。第二篇是《初中语文“活动 探究”单元项目式学习实施要点》刊发在《读写月报》2024年第15期(由江西师范大学主办),属于结题的省级规划课题系列成果之一。(如果2023年5月份不急着提交结题鉴定资料,等到今年7月左右再申报,我主持的省级规划课题绝对也能被评审为优秀格次。)初中语文作业设计成果获得县级成果一等奖。《初中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实施策略》参加市级教研成果评选活动,1篇课堂实录参加了汉中市“践行新课标”征集活动。等待评审结果,初步预估,应该都能获奖。
另外3件成果,已经陆续收到了编辑部的录用通知书,即将在下半年刊发,在金色的秋天收获耕种的成果,这怎么不令我充满期待呢?并且都是中国知网收录的教育类期刊杂志。这对于我而言,是莫大的激励和鼓舞。尤其是《统整融合视域下语文学习任务群内涵、价值及实施路径》邮寄给编辑部,才12天时间,就收到了杂志社给出的准确刊用回复,这种审稿效率之快,也给我带来了继续写好教科论文的信心。以前邮寄的成果之所以没有发表,就是因为同质化的情况较为突出,观点普通,论述浅薄,属于泛泛而谈,没有写出新意和深度,学理论述不够系统和完整,实践操作体系未能提炼出来,可以说含金量不够高。要想在学科类核心期刊发表成果,一定要找准选点,注重引领,把握热点和难点的同时,还要另辟蹊径,找到学术研究的领域空白区或者关注区,成果才能有被编辑部老师们认可的机会。
正在手头完善另外四件成果,希望8-12月,还能够再有新的突破,刷新科研成果产量记录。关于课程学段衔接、文本解读策略,包括教研范式打造、跨学科学习实施等。后期,都要充分地研读相关文献和资料,借助大量的查找及学习,消化、咀嚼,更新理念,完善论述,给自己的观点增加信服力,还能找到新的论证思路,提炼新颖的观点。借助文献查找和资料补充,这属于系统化归纳和深入研究的复盘,知道所研究的课题目前业内取得那些突破,还有那些盲点,不至于说着重复的话语,体现不出研究的前瞻性。其实,这本身就是一个再学习和再提升的研修过程,也能在对比检验的过程中,发现自身成果的逻辑构成、问题描述、改进优化表述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以规范化、学术化阐述自己的独立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