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5||观课161:文言的“里子”和“面子”
(2024-06-25 08:54:32)
标签:
课例分析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5月29日,气温骤降,中雨。汉中市教研室领导及学科教研员带领省市骨干教师到佛坪县处级中学开展“强化学科建设·提升教学效益”送教送培活动。汉四中张婷老师执教《卖炭翁》示范课,我县骨干教师执教了研讨课。同课异构,各有风采。
我观摩了两节课例,并在评课交流环节汇报分享了自己的几点浅浅观课感受。首先,认为两节课都最大化凸显了对教材挖掘和开发。其次,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设计风格,在兼收并蓄中,促进观课者思考与探究。最后,语文学科建设有助于外力拓宽发展渠道,提升活力,打开敞亮的窗户,引导我们钻研弥坚、行走越快。现将个人现场发言及思考整理如下:
一、文言的“里子”牢固
筑牢文言基础。整节课对诗文的字词处理较为扎实。
强化多样诵读。 方式灵活。古诗文教学重要方式就是诵读。该节课采取了多种形式诵读。师生合作诵读、接龙读、分组读,渲染诗歌的情感,把握其音韵节奏之美,丰富情感世界。
解读层次清晰。整个活动设计遵循从浅到深的过程,让学生逐步进入到诗歌内核,从表象到意蕴,从内容到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用高度凝练语句概述诗歌情节发展,烧炭-卖炭-失炭。然后,才是对形象和主旨探究。
注重个性感受。设计“把握情节,分析形象”。引导学生细读古诗文,找出与苦相关的关键词。从多个角度归纳,启发学生找出若干个对比细节。感受这种强烈的反差,深入到人物形象的内部。尤其是其中一位学生发言,让人拍手叫绝。她发现了老翁面对的外部环境与自身内心世界两重对比,这种敏锐和细腻,怎么不令授课者欣喜呢?
深挖主旨意蕴。“了解社会,体悟作者情感”环节,揭露卖炭翁悲惨命运背后的社会原因。比如“老翁为何苦?”原因分析,补充链接资料,对唐朝的“宫市”进行批判,然后搭建支架,让学生围绕“这个社会真
二、文言的“面子”新颖
我县教师授课采取了情境创设方法,让学生们参与课本剧表演,其理念十分大胆,符合当下学生的认知方式,结合具体形象,要求对诗文进行合理创编。整个活动以丰富的情境为载体,推进整个文意把握、内容解析、情感体会、主旨明晰。方法相对灵活,增加了古诗文教学趣味性,促进了学生积极参与。
但这种方法,也存着着相应的短板。比如,对于言的部分着力点太少,学生对于个别词语意义理解和具体运用掌握不一定好。可对于这位以传统模式为主的老师来说,是一次飞跃性的挑战和蜕变。学习新课标,践行新理念,已经迈出了艰难的一步。
由于她的这节课,我并没有观摩,而是从粗略浏览课件得知。故而,发言较为简短。从教学效果看,两位老师可以相互借鉴。我与市级教研员交流,如果在情境环节,设计一个环节,既然是表演课本剧,对于演员应该有要求,那就是诗文字词意义必须把握,借助测试环节,既与活动保持了一致性,也巧妙第穿插文言知识,可谓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