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4||用“窗子”和“镜子”的视角听课评课
(2024-06-24 12:01:51)
标签:
教研思考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作为学科教研员,我一年平均听课量大约是300节左右,是主要的业务范畴之一。不是在听语文课,就是在听其他课。涉及的课程科目繁多,听课目的也有不同。组织老师们评课,围绕研讨主题深入研究和交流,共同探讨归纳学科建设方法,促进经验分享。开展视导性听课,为课堂教学把脉问诊,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或重点跟踪青年教师课,强化入职后学习及指导,督促其尽快适应教学。
尤其是举办研讨活动或送教培训活动,观课者相对较多。在评课研讨环节,我遇到许多真诚地倾听者和观察者,但也遇到一些摸不着头绪的、随意敷衍或者挑刺者,甚至也会碰到个别的“异类”,听到一些震耳发聩的、不合时宜的声音,显示出与众不同的一面。这个问题引发我的思考。
华文大师林清玄《心无挂碍,无有恐惧》曾说: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能看见自己的污点。其实,窗子或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你的心如窗,就看见了世界;你的心如镜,就观照了自我。我经常把这段话分享给听课评课的老师们,希望大家都能用窗子和镜子的视角,从每一节课中获取经验,见贤思齐,反思自我,优化改进,达到观课者、授课者、组织者都能提升的“三赢”效果。
一、怎么去听课
坐在学生身边。听课是学校最常见的教研活动之一,严格来说,听课学术表达应该叫课堂观察。一般情况下,听课(观课)教师应该坐在学生的侧边位置,与学生保持相应的距离。距离学生太远,不容易观察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包括学习状态、学习微表情等。可能失去搜集学生学习历程的若干信息。教师距离学生太近,又可能给学生造成精神压力,引发他们不安和焦虑。合适的距离,有助于教师及时、准确获取老师教的实效性、学生学的投入性,为后续评课反馈提供依据。
观察真实行为。既然是课堂观察,就要从两个视角去审视教与学动态发展。从教学行为、学生行为洞悉课堂教学的内涵构成。从教的角度观察,我们思考:导入环节用时多少,采取何种方式?重点环节采取何种策略,在时间分配是否胜于其他环节?从学的角度观察,学生独立自学、合作学习各占据多少时长?各自学习效果如何?学生学习状态是被动还是主动,是沉浸其中还是游离课堂,从细微的表情就能看出其中的端倪。
洞察教学本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背后,都有一套相应的理论做支撑。比如,认为教学是情境中意义主动建构。教师就善于营造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将知识穿插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学习。认为教学是传授知识,并在基础之上强化和巩固,将教学认为一种复制活动,就以大量的练习为主要手段。认为教学是多重对话过程,就引导学生围绕主题,通过合作交流、点拨启发完成相关任务。
二、怎么去观课
基于证据分析。评课要有标准,得用事实说话,不能脱离实际,这是评课的第一要紧。归纳起来,就是观点+现象、论点+论据。你所持有的结论,是在相应佐证材料的基础之上,结合教育理论和课程标准,分析推理出来的。具有高度浓缩性和概括性。
基于效果达成。要用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评估和衡量。教师教得如何,要看学生学得如何。比如,最为直观的效果观察点就是:学生回答问题,回答问题的举手人次,主动提问的人次,主动汇报的人次,主动参与活动的人次,以这些人次所占班级学生比例,判断出学生主动性。还有一个观测点,在学生做练习时,身为观课者,我们不妨抽出时间,静悄悄地看一下周围学生练习情况的正确率。眼光再放长些,可以在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本,看布置作业完成状况。以这些数据为基础,对授课教师教学方法选择、资源开发、目标确立建立清晰的判断。
基于整体把控。不要纠结于授课过程中某一处细节,要从大处着眼、全面分析。吹毛求疵,过于苛责,有失公允。同时,也显示出眼光之狭隘,忽视授课者的优点和长处。这种自我满足的态度不利于浓郁的研修风气营造,也不利于自身专业之提升。当你看不到别人优点和长处,只沉浸在自我欣赏的世界,就如同冰心女士所言:“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基于学习提升。观课是相互学习的过程。并非是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审判。如果是这样的心态,没有人愿意开放自己的课堂,得不到尊重,也没有提升的机会。公开评课价值和意义就是:在交流研讨过程中,借助集体的力量,寻求到更优秀的方法,或者破译出这节课的核心要诀,给我们课堂教学带去光亮。
三、听课与评课对自我专业发展启示
用同理心拷问。民间有句俗话:要想知道,打个颠倒。说得就是做事情要有同理心,把自己放入教学场景之中。拷问自己:假若自己是这位授课者,可否做的更好?可否避免各种问题?可否处理的更为妥当?一旦建立了同理心,身为旁观者,我们就能保持着理智,秉持客观的态度,摒弃主观的情绪,看待问题就会平和,做到一分为二。
用反思力审视。其实每节课,都是教师的劳动产品。既然开展研讨交流、诊断评估等,就需要思考,需要改进的地方,需要整合的部门,需要持续学习并加强巩固之处。对照镜子,而这面镜子就是学科课程标准、课程方案等理念要求,甚至是优秀教师的课例,有了参照体,我们距离好课的长度就会缩短。
用思辨力研判。思辨力是一种跳出固定框架的独立思考、深度思考、高品质思考,突破思维藩篱。成功的课,给我们的是方法和经验,启发和感动,思维碰撞,乃至于情感升华和职业认同感不断强化,观课者要善于雾里看花,拨开云层,看到“法宝”,总结归纳其好课产生的秘诀和技巧。失败的课,给我们的是教训和警惕,叹息和不甘,沮丧和失落,要在缺憾、疏漏、失误之处,深入谈话,多轮对话,集体商榷,从而找到解决之道和改进之法,从而在下节课进行纠错。两种类型,都具有研究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