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36||观课157:融合课例
(2024-05-19 16:38:17)
标签:
教研思考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5月17日,参加一所学校举办的主题式融合跨学科学习大教研活动。对于我而言,从理论层面进入到课例观察转变,前期研读、学习、浏览了大量跨学科学习文献和专著,包括教学案例。反思思考:新概念如何转化为真实的教学行为,可以说是先睹为快。就探索者而言,课程变革带来一连串的反应,也给后续研究和尝试提供了多种证据链条。
在课型设计方面,该校教研组打破分科课程线性实施办法,以主题为统揽,围绕创意表达,先后安排了音乐(10分钟)、语文习作(45分钟)、美术(25分钟)以及拓展延伸等学习活动,围绕“动物”创意表达,试图打通学科壁垒,促进学生在不同课程学习中,增加对真实世界的多元化理解、感受、表达。整个授课时间长达100分钟。在总结部分,教师询问了学生的学习感受,哪一种表达最为喜欢。不同的学生阐述了各自的理由。孩子们发言角度不同,但都能围绕学习体验,也能说出具体观点。
整体来说,这次活动的设计理念大胆且新颖,从学科育人成效看,充满活力和创新。从前场的歌曲渲染,孩子们进入到旋律中,感受节奏欢快的律动,在创设的丰富情境中体会音乐美感。尤其是学生带着头饰现场进行表演,小鸡、小乌龟等,对于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我理解为:暖场,前调烘托和渲染。之后,就是写作教学。搭建四个支架:生动形象写外形,具体事例明特点,巧用拟人显风趣,明贬实褒表真情。借助PPT呈现课文例子,促进读写紧密结合。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并采取讨论方式,创设与之对应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充分联系上下文语境,让学生在观察、思辨、分享、交流过程中,提升对某种动物表达的呈现能力。
第三个部分是美术创意表达,绘出特色。这部分授课教师是一位男老师,播放课件,出示小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并开始绘画。在教师指导下,展览学生的作品,并让大家进行鉴赏。
第四部分是总结及拓展。由另外一位教师承担。播放视频:濒临灭绝的动物。“我们不想说再见”。画面真实且感人,伴随着文字、画面、音乐, 一些动物在地球数量越来越少。随之提问:对动物朋友说什么?学生们结合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分享了真实的感受。这既是价值观体现,也是学生情感和思维大碰撞过程。
最后,则安排了研学拓展:携手保护动物,共建美好地球。组织“动物朋友见面会”,走进自然,关爱动物。让学生参观洋县朱鹮生态园。设计理念是打通课堂、课程、课外三者有机贯通。
对于融合课程,我的整体思考:主题统揽精细度还要凝练。大情境贯穿性应再统整,要设计一个情境,把三节课活动全部放进去。零散情境会减弱主题整体效应与深度理解,无法与授课目标发生协同作用。写作支架搭建要关注学生的写作难点,在精细化突破与针对性指导方面持续发力。写作环境,可与音乐角度渲染、比如旋律营造进行结合。评价量表在整个活动中作用发挥不明显。三节课逻辑点设计与时间分配方面,还可以再商榷,要针对学生真实学习状况予以调整。分与合、合与分,主导课型凸显问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