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30||送教之后浅思
(2024-04-28 23:02:53)
标签:
教研思考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前几日,带领骨干教师去基层幼儿园送教。两位授课老师带病坚持完成培训任务,一位是感冒加低烧,一位是咽炎症状明显。她们两人敬业、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让我感动。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在《理解人性》中写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这段话被许多幼教工作者反复引用,以此阐述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影响力和启蒙性。
到两个乡镇幼儿园,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也就看不出差距。通过近距离地观察,与老师们交流,包括审视周围的整体环境、幼儿教师的精神面貌、儿童们真实的表现,还有办公室设备档案资料摆放等。随意地到楼道查看,教室门外摆放花卉等。这些细节都能体现出办园理念。两天下来,个人感触还是挺多。一方面是感受到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儿童的学习品质(专注度、倾听能力等)、学习习惯(善于合作)、学习兴趣(对未知有好奇心、乐于表达自己观点)等,都是需要通过活动进行引导。此外,另外感受到学前教育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核心是教师队伍工作态度和专业能力,包括日常管理和保育保教等,处于不规范的状态。
以我非专业的眼光分析,这些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是:保教活动“小学化”倾向。我在过道里,能听见儿童在机械地背诵着诗歌,显然违背幼儿园办学规律。而且在一日活动中还出现了“汉字”“拼音”等内容。显示出幼儿教师在对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政策学习方面较为滞后。保教管理“随意化”。从张贴的一日活动计划看,不够规范。环境创设“散乱化”,走廊和过道,包括活动室等,简单地拼凑和张贴,没有用主题进行统揽。资源运用“匮乏化”,教师们动手、自主开发的资源较少,没有这种意识。专业发展“薄弱化”,幼儿教师的必备技能不过关,尤其是弹唱能力差异性较大。比如双手无法弹唱,弹唱不流畅;过程管理“无序化”,还处于散漫状态。
我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加强课程建设及开发。在园本课程的开发及运用方面,要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利用好丰富的森林自然资源和,创设适宜儿童发展的课程。二是加强一日保教活动规范。要深入学习指南和幼儿园保育工作等政策文件,吃透标准,把握标准,科学开展学习活动、户外活动、区域活动等。三是加强育人环境打造。正如陶行知所说:“一日生活皆课程,生活即教育”。陈鹤琴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教材。”开发、利用、创设、打造促进儿童心智发育的空间。三是加强专业素能全面提升。各幼儿园要根据现有教师整体情况,对照薄弱环节,扎实开展好园本培训活动。利用教师互助机制、考评机制,定期组织教师学习绘画、弹唱、讲故事等专业技能训练。四是加强过程化管理及评估。要对照指南要求,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同时,要抓好常态化的监管。五是加强儿童素能评价探索。建立儿童成长档案,实行一人一袋。将儿童作品、儿童参与活动记录、儿童案例评估等放入档案袋,建立动态化数据跟踪。
其实,教师专业化发展一方面来自于系统的学历教育。但更要的是自身态度。所谓勤能补拙。有老师悄悄告诉我,个别转岗的幼儿教师入职后特别勤奋,两三年后整体表现竟然胜于那些学幼教专业的老师。从现场老师们的精神状态看,我也发现个别教师对于幼儿职业的认可度较低,眼中无光,神情黯淡,看起来年轻,但精神却十分萎靡,令人担忧。没有那种活力和朝气。对于幼儿园发展似乎漠不关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