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621:好课的样态

(2024-04-14 22:42:04)
标签:

活动

思考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最近,听取了34节微型课。这个过程,对体力和智力都是双重考验。对照评分表,既要精准地赋分,又写出简短的观课思考。尽管一段时间,我对课例分析的兴趣度较之以前,略有下降。可重试这种习惯,未尝不可。

对于一堂课而言,有失败的课,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学目标未达成。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讲授发生课严重的偏差和距离。有精彩的课,教与学是高度吻合的,且顺应学生的发展需求,让多数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有顾头不顾尾的课,导入环节设置相应的情境,然而到结束部分,情境突然不见了。情境碎片化,让起初的学习氛围骤然消逝。

有前松后紧的课,开场白占据时间长,导致重点部分没有时间深入展开。有浅尝辄止的课,学生思维刚被点燃,立即又丢失。教授者快速推动着活动,只图将预设的各项任务快速完成。有细致点拨的课,引导学生在反复品味中感受文字魅力和意蕴,学生在沉浸状态中真正地学懂悟透。有高潮迭起的课,整个教学过程流畅不说,而且小组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序推进,双边交流高度融洽。

索然无味的课,给人一种冷漠感。只简单地下达各种指令,要求学生生硬地自学,解决问题,却未搭建合理的支架,学习活动障碍无法克服。即便看到学生茫然的眼神,流露出无助的神情,也是忽略不计。尤其是合作学习阶段,分组不合理,对学情了解不深入。个别学生只是测凑热闹而已。表面上议论着相关的话题,其实并没有参与到其中探究、分享、交流中。这种“浅表化”的合作学习变成了一种新课标理念的体现。仿佛无合作,就不是新课改。

好课,其实有不同的样态。课程本质、教学内容、教师个性、学生状态,决定了教学差异性和个别化。因为每位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同,倘若是照搬讲授,一字不漏,那么教学就变成一种简单的再现过程。将教材中所有内容搬进课堂即可。倘若灵活加工,学生就感受到魔力,教材是神奇的法宝,可以引出不同的内容,打开他们的认知视窗。

好教师对学生的驾驭能力是巧妙且机智的。紧凑地追问某个知识点,引出学生对新知探索的好奇心,从而自主研究,得出新的认知。对教学节奏的把控而言,每位老师各有变化。重要的部分,进行强调,安排习题进行巩固。小结,抽查学生真实的掌握情况。谈收获,谈感受,做知识盘点回顾,促进知识结构化和体系化。

好课的路径要有变化之美。在迂回过程中,曲径通幽,体验委婉和复沓。对活动组织形式呈现迥异。就像森林里的树木,或高大,或清瘦,或秀丽,或伟岸,或俊奇。但无论是那一种,必然有着吸引人的地方。我们去森林踏青,能够停留在一棵树的下面,那棵树总有奇特之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