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82||参加市级课题《农村小学阅读能力研究》开题会
(2023-12-07 12:00:18)
标签:
活动科研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产品是输出。这是一个严格的闭环,缺任何一个流程都不行。
9月份,小雨。坐车前去基层偏远学校参加一个市级课题开题会。该课题是关于农村小学阅读能力研究的。基层老师申报高层次的课题研究,这确属一件好事情。弯道多,时而爬坡,时而下坡,时而穿过隧道。透过玻璃窗户,随意地看到了连绵起伏的群山。季节轮回,时光更迭,竟然又到了深秋之际。
抵达学校,校园大门紧闭。进入之后,发现环境有所改变。幼儿园大楼上,各种色彩鲜艳的图案醒目。到教室去随堂听课,开展教学诊断。主持人做完开题报告之后。我现场进行点评。由于在阅读课程开发、阅读活动设计、阅读共同体建设等方面,既有一系列的思考和探索,也有真实的参与体验。故而,发言内容相对丰富。
我从九个方面做了详细指导:
1.阅读材料丰富性。按照美国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每位孩子都有不同的智能。故而,阅读材料类型应该满足不同儿童的差异需求和个性发展,科普类、动物小说、推理类作品、开齐想象的作品等。纸质材料、数字材料同步推进,适应数字化时代形势。尤其是低年级阶段音频图书、动漫读书、绘本作品,满足低年级学生认知模式。尤其是一些能够用点读笔的发声材料,极大地满足了儿童的天性。
2.阅读方法多样性。掌握多样化阅读技巧,如浏览,属于高速地扫读,属于不发声的默读,用于新闻类体裁作品、说明文体裁、科普文体裁等阅读。大致掌握主要信息即可。诵读,多用于诗歌和文言文,包括童话。通过口儿诵读,提升作品感染力。品读,用于经典作品研读。在字里行间反复穿行。
3.阅读兴趣持久性。要呵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在书籍世界中找到探索乐趣。尤其是一些充满幻想的作品,反而有助于学生思维得到提升,唤起他们对整个世界的热爱。尤其是对知识产生、演化、迭变本质性洞察。通过亲身的体验和观察,就得获得相应的学习经验,增长智慧。
4.阅读氛围愉悦性。应尽力营造出符合儿童阅读的空间,在浏览室和图书室张贴醒目的标语,包括文学家们图像,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建设良好的环境,进行暗示和正面诱导,迁移模糊感染学生,从而能让学生能够静心阅读、专注阅读,进入到沉浸式阅读状态中。
5.阅读效果监测性。注重对阅读过程动态化评估。确保学生读书活动到位,能够按照预定计划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促进学生在长期阅读中,形成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尤其是儿童早期阅读自主意识建立尤为必要。采取先慢后快的方式,逐渐提升并抬高,确保阅读达到如期效果。
6.阅读过程分解性。要对阅读的长效时期进行适当分解。尤其是整本书阅读,如果没有目标强大支撑,很容易流于形式。
7.阅读产品可视性。提倡学生通过多媒体手段或者微信小视频、朋友圈等。制作个人阅读体会,读书卡片,包括精美句子招录,完成读书感悟,形成有特色的感悟。让学生在相互分享过程中,资源得以共享和共建。
8.阅读共同体打造。以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小组共读为方式,促进阅读专业体的建设和完善。有了阅读的陪伴体和监督体,包括评价体,有助于学生在自我检测、自我优化、自我改进的过程中,保持阅读活动持续推进。
9.阅读活动实践性。结合学校实际,尤其是时令、节庆日等,开展符合儿童认知的读书实践活动,促进阅读向活动有效转化。比如校园童话节、诗文诵读节、课本剧大赛、散文诵读节、谜语猜猜猜、诗词飞花令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活动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价值。还可以安排研学采访、科普考查、自然探索等活动,与相关书籍产生关联,增加知识与现实生活关联性,促进知识消化与运用。
阅读效果要从阅读能力进行反馈。如阅读数量,前后要形成对比,有一个明显的量变过程。阅读效果主要体现在理解篇章和文段能力。阅读精确度问题一方面是信息储备,另外一方面是细腻把控。尤其要对照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阅读数量予以对照。第一学段(1-2年级)是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不少于40万字、优秀诗文50篇;第三学段(5-6年级)不少于100万字,优秀诗文60篇。
在最后,我又进行了强调和补充:兴趣是诱导,方法是抓手,材料是突破,过程要夯实,活动是平台。建立数据意识,以个案分析助推研究深入。以前后成绩变化为主要评估指标,加大成果提炼力度,归纳总结方法,在模式打造方面汇聚团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