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575||教研何谓?教研何为?

(2023-11-15 11:23:11)
标签:

活动

思考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强教必须强师,强师必须强研。而中小学及幼儿园教研工作存在几大问题:弱化,异化,同质化,浅表化,形式化。

教研弱化,将听评课、课题研究淡而化之,或者认为无足轻重。

教研异化,将各种事务性工作、日常检查视同为教研活动;

教研同质化,不结合校情、教情,脱离实际,未能立足问题;

教研浅表化,停留在表象的层面,未涉及到问题解决、思想更新及教学行为转变;

这些都会影响到学校乃至于区域教育生态的矮化和贫瘠。

一、教研何谓

“研”从字面意思引申,教研,科研。研究是科学的实证分析过程,属于深度性聚焦,更要追根溯源。

英国学者腾斯豪斯认为:“教师即研究者。”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本身就是研究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研究着力于实践追问、复盘审视、经验总结;着力于问题归纳、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归纳;着力于行为分析、本质挖掘、现象思考、原理检验;着力于育人目标科学性确立、育人方式多元化实施、育人成效精准化评价。

 

知名特级教师、教育学者李海林教授在《语文教师如何做教科研》一书中指出:“教师有三项职责,教书、育人、科研。育人是目标,教书是中心,科研是基础。以科研为基础的教师专业意识、专业能力、专业素养的综合发展。以科研为基础。今后一段时期,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以“专业化发展”为主题词。这个主题词的内涵就是教科研。一个职业的从业者,最优秀的部分占到15%-20%。教师队伍中15%—20%最优秀部分,将主要是科研上出类拔萃的那部分。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终身在帕什雷夫中学从教,担任校长。他声称:“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试想,怎么让教师在三点一线找到职业幸福感?与孩子各种打交道变成一种乐趣?就需要借助方法。昨天的学生和今天学生不一样,意味着教法和资源选取重新界定。数字化时代学生,获取信息渠道属于开放型。英国教育家、哲学家怀特海说:“什么知识是最有价值的?”我们教师应该思考:能够运用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不能把学生大脑当作存储信息容器,而应该是运用知识、生发知识、创造知识、迁移知识中转站。”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生学习的唯一正确方法就是“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段话告诉我们教师的责任,同时也体现为师者,真正的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教学侧重点在于“引导和帮助”,这就具有“研究、思考、探索”的成分。

二、教研何为?

教研方式从参与角度进行归结,有三种类型,基于个人反思的,基于同伴互助的,基于专家引领的。分类而言,就是与自我对话、与同行对话、与专家对话。

(一)有效教学的第一生产力

教研最需要解决的是课堂教学效率问题,让教学评一体化顺利实施。而现实层面,教学有效性受许多因素限制,阻碍其发展。如课堂上,学生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表情呆滞,双眼无神,心不在焉,神情游离在课堂之外。我们就应该思考:教学目标是否确立不当,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跳下来摘桃子存在困难;教学方法与内容是否不匹配,学生无法适应;教学资源整合包装是否不到位,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对应类似的问题,就需要我们以研究者的视角,像专家一样思考。通过对照学科课程标准,研究名师精品课例,分析学生真实行为,透视课堂现实表现,找到问题根源所在,寻求有效的解决之道,从而让课堂教学焕发新的面貌。

(二)教师成长的第一推动力

有的老师找不到职业归属感,难以享受到职业价值和乐趣所在。一方面是被各种事务缠身,精力有限。另外一方面则是对教研工作未能建立起正确的、科学的认知。把本质工作等同于附加工作,把课题研究、经验总结、论文撰写、课例分析、教学反思、研讨交流、观课议课等视同为与教学主责无关。这种狭隘的认识论严重影响到专业系统性和持续性。由于态度问题,对教研工作不上心,或不用心,从而影响到综合素能发展。比如,对教材编排体系不熟悉,缺乏习题开发能力,评价方式与教育发展形势不符合,对教育政策研究不到位。

美国教育家波斯纳提出:“经验+反思=成长”。教师作为实践性的反思者,随着执教实践推移,以经验为积累,在真实、复杂情境中完成教学任务。但只有经验叠加和储备,而无深刻反思的反生,则经验是浅表并低阶的,并不能促进教师技能、育人理念、育人方法、育人成效晋级。比如,我们现在都发现一个问题,如今学生没有以前好管理,师道尊严受到质疑。教师知识储备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因为过去的资源信息处于封闭状态,知识来源主要是教材,教师自然被教师所膜拜。而信息智能化时代,资源信息处于开放状态,知识来源渠道变得丰富,教师的绝对权威性受到挑战。试问:如果还不去转化方式,以顺应时代的发展形势,如何刚好地教授学生呢?如何能高速有效地履行其职责呢?研究知识来源,研究学生学习方式和价值需求,

进入职业岗位,从教五年和从教十年,整个专业发展没有明显变化。这说明教师并未建立清晰规划意识,按照当前教师的培训机制,每年不少于72学时继续教育培训任务,教师的在职提升和日常研修成为常态,甚至采取强制性方式,以行政全力推进做保障,确保教师继续教育权利。但是,依然有教师专业能力停留在原有的状态,则说明是思想层面并没有触动,也未能借助教研帮助自己“脱胎换骨”,实现“焕然一新”。

(三)质量提升的第一发展力

解决学校质量提升的路径有两个,一是管理,二是教研。管理是保障,是底线,是根据教育规律制定出的相关规则和具体要求。在所有教师都遵守规则的时候,更需要激发内驱力和创造力。而教研就是唤醒内驱力和创造力的助燃剂和加速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集思广益方法多,独学探究路子少。开放办学经验多,闭关自守理念旧。处于高速运转的变革化新时代,需要通过团队力量、科研引领、深度探索、项目实施、问题聚焦、主题推进等路径解决办学的共性问题。如“双减”政策实施以下,作业设计及优化,群体性研究是一种立体视角,从不同立场设计。出现了分层作业、实践作业、自选作业、弹性作业,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2022年4月新课标、新课程方案印发,语文课程学习任务群,必须基于真实情境、实践活动、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关注各种资源统整。关注课程横向关联、学段纵向对接,这些新问题都必须通过协同发力。

越是质量高的学校,与外界交流互动的频率次数就越高,就越重视教科研工作。越是整体质量高的地区,在教科研工作方面投入就多,补充各种资源,建立激励保障制度,配备必要人力,有完备的评价体系。在对话、共融、分享、探究过程中,促进经验互补提升,促进思想更新迭代,促进方法改进优化,促进资源共享共建,促进模式建构定型。

教研解决问题,从整个流程看,是一条曲线发展的轨迹。教研对课堂、教师、质量提升,属于静悄悄的撬动和促进。这与经验保守与顽固密切相关。就像一个人是左撇子,他在使用筷子,无论用多少理由去劝说,这种方式如何不好,即便他能意识到,可总会习惯性地使用。故而,毕其功于一役既不现实,也属于狂热吹捧。保持着必要的理智和冷静,有助于我们稳定地推进教科研工作,并以长期主义的坚守为原则,实现一小步一小步提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