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574||2023年第12部:《教育的本质》随感

(2023-11-11 22:20:59)
标签:

读书

思考

分类: 精神氧吧—悦读时刻

几年前读英国教育家怀特海《教育的本质》,翻阅到一半,就被其他书籍所吸引。再次重读,源于郝卫东老师反复提及到他关于智力发育三个阶段,再次被吸引,从而快速进入到状态。

超越时空阻隔。一本书称之为经典,是因为其中观点具有穿越时空的价值感,这种魅力是在不断诠释和解读过程建构,引发新的意义。“自我发展才是有价值的智力开发。”他提出了两点教育原则。“一是不要教授太多学科”“二是将教学内容讲透”。强调学科应该关注核心知识,让学生通过树木了解到森林,实现知识主动衍生、迁移和拓展。

遇见未来发展。19世纪,怀特海就提到了消除学科之间泾渭分明的分界线,以维持现代课程体系的活力。在该书中指出:教育只有一个宗旨,那就是向学生展示生活的所有层面。要求学科与生活经验高度关联,让知识在真实运用过程内化并拓展延伸。这与新的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吻合。说明了作为哲学家、教育家,他深刻地认识到分科课程弊端,过于注重体系化,忽略了能力、知识、思维层面共融和统整。而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主题实践、项目式学习、主题式学习等,有效打破了各自为阵的局面,力求以多门课程贯通,以解决现实世界复杂问题。

洞察教育本质。“教育的成功取决于对许多可变因素的精妙调整,这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人类的思想,那不是死物。学生的好奇心、判断力、对复杂环境的掌控力,在特殊情况下运用理论来洞察事态发展的能力-----所有这些能力,是统一的教学规则所传授不了的,而考试科学安排表就是这类规则的体现。”对于具有鲜活思想的学生,教师应该保持必要的敏感性,做学习活动的设计师和规划师。在教授新知阶段,能预测到学习过程他们将会遇到思维瓶颈和知识缺憾,包括技能薄弱之处。从而及时对计划和活动做出新的设定。

界定智力发展。在本书的第二章节《教育的节奏》,他指出智力发展阶段是:“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阶段”。德国黑格尔将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正题(发展的起点,潜藏着对立面)、反题(对立面的显然和分化)、合题(正反二者的统一)。浪漫阶段指的是刚理解某项事物的阶段。具有强烈的好奇感,有一定探究兴趣。建立在直观印象之上。产生朦胧的认知。精确阶段是知识增长阶段。对于知识理解和掌握开始趋于精确化和标准化。比如数学中关于三角形面积公式运用,语文修辞知识比喻掌握,知道“明喻”“暗喻”“借喻”区别,以及各自构成特点。清楚英语某个语法的正确运用。比如现在过去式和将来进行时如何区分。综合阶段值得是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分类并获得相关技能。每门课程学习,都是这三个阶段不断循环往复。

怀特海指出:“观点、事实、关系、故事、历史、可能性以及具有文字、声音、形状和颜色的艺术品统统涌入孩子的生活之中,唤起他的感情,激发他的鉴赏力并激励他从事相关的活动。”从某种程度来说,精确阶段过程也穿插着不同的浪漫阶段,以刺激学生完成自我发展。就像某些领域大家,在另外领域也取得了卓越成就。怀特海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既是知名的哲学家,也是数学家,更是教育家。教学方式应该适应学生智力发展的节奏。在接触每一门课程,就要呵护学生兴趣,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建立直观、朴实感知。拥有这种基础之后,再以精确方式引导他们熟练语用。最后是系统化地迁移、拓展,以形成一个结构化知识体系、一个成熟化思维方式、一个标准化语言表达模式。

指出教授方式。“学生的大脑是一个不断成长的有机体。 一方面,它不是一个可以胡乱堆置陌生概念的盒子;另一方面,对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大脑来说,有条理的知识才是自然的养料。”这句话高阶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要从发展性、思辨性角度看待学生,每位学生智力、身体成长有快有慢,或许某位学生在7岁左右,语言表达能力并没有建立,而到了9岁左右,通过努力,他逐渐对语言产生了强烈兴趣。故而,对于某些方面发展迟缓的学生,我们不应该过早放弃或简单地给出结论,否定学生是处于成长期个体。同时,在传授课程构过程,以网络化、结构化为指引,促进已学、未学对接,促进零散知识层级搭建,促进分科知识主题化聚拢,促进零散技能系统化运用,定期对已学进行复盘和归类。强化关键知识,清楚冗杂信息,厘清知识间关联和差异。怀特海又指出:“一味地强调训练学生,将束缚学生的思维,不加区分的训练促使大脑变得麻木,从而无法达到训练的目的。”

“过于急迫地传授单纯的知识,反而阻碍了教育的成功,人类的大脑是排斥这种教育方式的。强硬地将梳理过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只会消磨他们对增长见闻、动手实践的渴望。老师的训练应该满足学生们对智慧的自然渴望,因为智慧能让单纯的经验变得有价值。”日常教学过程,教师应把握儿童的天性,遵循学习的本质,想方设法不断点燃学生的创造火花,激励、引发学生去主动寻求知识,这才是教师更应该做的。学生的大脑不是容器,更是一个等待开发的宝藏。相信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点拨、启发、对话,让学生从未知到已知,从已知走向更多未知,思维永远走在前行旅途上……

《教育的本质》是一本不过错过的经典论著。当技术主义至上时,不妨回归到最初,静心思考,我们到底要培养怎样一个孩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