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语文新课标随感(16)
(2023-06-04 23:11:17)
标签:
研修思考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从新课标设计意图看,整个义务学段都要在分层性、阶段性、整体性三个方面设计“跨学科学习”。
一、顶层设计思路
分层性是针对四个学段的年龄特点,各有侧重地实施具体的实践性、探究性、观察性、访谈性等综合实践活动,搭建灵活的展示平台,促使学生在广阔的情境中灵活运用语文、充分学习语文,形成综合能力。让思维方式从直观走向抽象,让能力从单一走向综合,让知识密度从稀疏走向浓密,经历知识碰撞、知识交互、知识主动建构、知识有意义的迁移和再创造过程。
阶段性是要把握每个学段设计的主题,减少重复性的研究项目,便于学生加深对主题充分思考、深度理解、广度体验、长期探索。即便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在不同的学段是有所变化的,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所明显侧重。低学段跨学科主题围绕着学生最紧密的生活范围资源,展现方式只是口头的表达和交流。中学段跨学科主题则扩大了研究的范畴,让学生观察、分析、汇总。高学段跨学科主题兼顾到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探究,引导学生向社会化发展,借助到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日渐丰富的学习经验,形成自主的理解。
整体性是兼顾到能力同步提升的同时,让学生真正地经历多学科知识综合、对接、互促,形成跨学科能力理解的包容性和交互性,体验到复杂问题解决是单靠一个学科是没有办法完成的,让正确价值观、必备品质、关键技能融合发力。比如探究县城河流污染的环境治理问题,单从从生物或化学等一个学科的角度出发,并不能真正触及到问题的本质,看到的只是表象。要想深层次地解决县城河流污染治理,既是一个环境保护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性问题。需要运用到社会学知识、地理学科知识、数学学科知识、生物学科、化学学科等,将这些学科知识与主题形成整合,围绕核心问题开展深度探究性活动,借助团队力量持续性开展思考、调研、访谈、对话、查阅文献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比如,城市建筑早期规划,雨污分流地下系统建立,河流走向,房屋建筑,环保意识的建立,还有居民卫生习惯长期培养和渗透。
二、系统化实施
今天晚上刚研读完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 教材 教法》2023年第1期杂志,对于南通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张紫屏撰写的《跨学科课程的内涵、设计与实施》感触颇受。实施跨学科课程,需要从三个角度进行实施。
确立跨学科单元主题之后,围绕单元年主题提出跨学科概念,然后分别是:是跨学科理解(理解)、跨学科能力和品格(做事)、关键学科知识和技能(认识)三位一体。毕竟,跨学科是一个学科为基础,联合两门以上学科知识解决现实世界复杂问题的课程。
三、操作层难度
若想真正有破局之举,则需要行政部门从政策层面强力推进,科研部门从理念层面不断地引导,并且选取师资雄厚学校开展实验,指导有一些教师开展下水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并不断尝试,积累经验,分析问题,从中提炼出方法。此外,就各级教学管理部门而言,也要从评价层面积极倡导。对于教研部门来说,提供必要的范式,强化跨学科课程研究及开发,给予开阔的展示平台,也会促进该课程从陌生到逐渐熟悉,从熟悉逐步走向规范和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