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我不知道
(2023-05-29 23:10:07)
标签:
教研纪实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我知道,我不知道!”抵达这种的境界,需要经历实践检验。
美国作家丹尼斯.韦特里博士:“只要你还很嫩绿,你就会继续成长;一等你成熟了,你就开始腐烂。”结合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当你放弃学习,对所有新事物不再保持着好奇心和探索欲时,就意味着已经走向了衰老。
保持着必要的谦逊和永远随时出发的决心,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情。毕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经常遇见一些勤奋且有天赋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他们忘我的精神和永攀高峰的旺盛尽力,莫不让我汗颜和羞赧。
前段时间,在市上参加活动。遇见一位业内优秀人物,正高级教师---汉中市405学校的侯有岐,他的故事颇为传奇。50岁才开始参加市级教学能手比赛,然后是一路晋级。在几年之内,先后完成了省级能手、省级学带,顺利通过了正高级教师评审,陕西省第十一批特级教师,目前是陕西省第四批教学名师培养对象。他的名师工作室定期发布推文,我总会第一时间进行点赞。尽管公众号推文全部都是高中数学相关文章,以成员发表学术论文居多。那些抽象的数学题我看不懂,那些复杂的学科术语我理解起来费力,但对工作室全体成员勤勉、善研、好学的专业态度深深感动。
拥有多种荣誉,本可以坐享其成,躺在功劳薄上,然而,他们却没有半点的傲气和矫情。这是教育领域的一股清流。我揣测:一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唯有热爱才能战胜寂寞,唯有热爱才能永不止步,各种操劳和钻研非但不是折磨,反而是一种乐趣。二是天生携带的优良品质,高度的自律已经融入到精神层面,变成了性格中的稳定基因,已经形成了习惯。三是找到了价值和意义,变成了一种责任和使命。要用自身的才华推进学科建设,帮助那些愿意成长的青年教师。
每次在不同的场合和地方遇到侯老师时,我都会主动问候,然后客气地请教。私底下,他也会真诚地给我讲其成长的故事,督促我不放弃每一个向上成长的机会。本来,我以为他是学界科研方面的天花板。熟料,侯老师却淡淡地笑着说:“我的工作室还有一位更厉害的人物了。”我大吃一惊,“高人都隐藏着嘛!”于是,我好奇地追问,他告诉了我相关情况。我,赶紧打开手机在微信上搜索一番,发现这位大师口中的“青年才俊”是汉中中学的刘再平老师。光是高级别的科研论文都发表了90多篇。而且最为令人佩服的是:刘老师坚持每日一题、每日一读,已经更新到1600多次。他还不到40岁,已经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可是,毫无半点的懈怠之意。这不仅仅是追求,更是一种优秀的习惯。用严格的自律,在学科建设和教育科研方面深钻细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