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之行(7)
(2023-05-20 11:23:41)
标签:
工作记录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长沙之行,空闲之际,我会与另外的同事聊天,谈论到教师培训问题。尽管地域不同,但所面临困境都有相似之处。
我们这边培训工作,并没有实行严格意义上的归口管理。基本属于被动地承接国家及省级安排的各种项目。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接受式培训。即便受训方提出了具体的需求,也很难实现。导致教师培训年年进行,但实际效果却受到影响,比如培训方式单一化、培训主题空泛化、培训内容高大化等问题。到了最后,老师们也有了麻痹应付的思想,只是当作任务完成。由于未能直击问题的本质,老师们困惑的,未必能在培训过程中得到解决。现场传递的,受条件制约,未必能在返岗后有效运用。这种实际需求和培训反馈形成的落差,造成了人力、资源、经费浪费,也造成了教师身心疲惫。
比较有价值的培训,应该是广泛地征求一线教师问题和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之上充分地研判、归纳、整理,提炼出培训主题,根据老师的教龄、学情、地域、资源等问题,量身定做,开发出合适的培训产品,确立丰富的培训方式。我发现,湖南培训专家的思维就比较活跃,更加注重互动、思辨、探究等方式,倾听现场的反馈和意见,根据生成的情况或进行解答,或抛出新的问题,或引导参训者集思广益,既有方法和技巧,也有大量的储备,故而才能轻松地驾驭,不受培训内容的限制,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境界。他们喜欢呈现案例,喜欢激发大家的参与度,喜欢听到不同的声音。每个场次的主题讲座,更像是经验分享和资源共建过程。
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专家黄佑生开场就抛出了2个极有争议的开放性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10分钟之后做汇报。“当前,县级教师发展机构最缺什么?”“如果本地每年只做1个项目,你认为做什么?”对于第1个问题,我们集体回答,众口一词:“缺钱”。对于第2个问题,每个小组发言和见解各有不同。我直接简述了观点。“最应该培训的是校长。只有校长理念转变了,其他培训项目才有行政保障,能够落地生根。”也有别的小组提出了培训本地培训师。黄老师的一些观点很有冲击力。比如“别把自己当本事,别把平台当本事,要拿平台练本事。”“先有本事,后有名角。舞台,先上台,才能起舞。做好本分的事,才长本事。”如何借助行政保障推进教师培训项目实施,他还提出了新的看法。“身在兵位,心在将位”。采取两条路走路的方式。发文章,用话语权。发文件,有行政权。
还有一位专家的授课,其特点更加鲜明。他提前调取了每位参训教师的信息,做足了功课,充分地研究参训教师整体情况、所在地域教师培训特点。借助互联网进行广泛地查询,就陕西相关区域教师培训活动资料进行全面检索,以我们已经开展的培训活动、宣传报道、取得成果、存在问题等方面素材为案例,现场组织访问活动,要求相关县区的承办者做简要的介绍。比如,石泉县培训项目模式、宁强县“组团式”专家培训等。接地气的同时,也让我们有了身边学习榜样。便于就地取材、适度开发、整合资源。看得出,这位专家的思路相当活跃,以区域本土化的培训模式为研究对象,扩大了研究面,给我们教师培训打开了新的视角,并非要学习外面高大上的,应该深耕地域,反思提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