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其实也是修行(5)
(2023-03-26 23:58:30)
标签:
工作记录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第三节课是学科教研员执教展示。我觉得大家工作作风是相当过硬。能够在教研教改上率先垂范,大胆地践行新课改理念。
授课内容是古典小说《西游记》节选章节《猴王出世》,这是编者拟定的题目。这篇课文还是很有内涵的。尤其是语言表达方面十分精彩。采用了大量对偶、排比句式,增加了语言表现力和音韵感。
我在后续的点评环节,给这节课予以充分的认可。最大的亮点是活动设计紧扣言语形式,聚焦关键语段品析人物形象,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感受,课外链接环节过渡自然。整节课可以说是张弛有度,学生学得较为充分,其参与性高,教师调动得法、激励有效。尤其是询问学生喜欢《西游记》哪一个人物?有效地调动起学生阅读经验。有的学生回答是“唐僧”,陈述了自己的理由;有的学生回答是“沙和尚”;也有学生回答是“猪八戒”,说一旦发现师傅遇难,总是及时想去救人。也有学生回答“白龙马”。这些看法流露出孩子们阅读取向和个人价值观。该部小说显然具有较强的渲染性,已经引发了这么多的看法。为整节课活动推进做了很好的铺垫。
尤其是后面的拓展环节,教给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方法,是该节课的核心所在。通过PPT呈现出《西游记》不同版本,白话版,文言版,图文版,给学生提供多样化阅读选择,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还专门呈现了整本书的章回题目,让学生了解书籍的构成。通过这些方式,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励他们课后能去主动阅读。其中,抛出了一个问题:“《西游记》还有哪些精彩故事呢?请同学们下去阅读。”我与老师做了交流。个人认为在问题设计还可以再聚焦。既然这节课的题目是《猴王出世》,不妨围绕猴王再做文章。从猴王到美猴王,后面还有孙悟空、弼马温、齐天大圣、孙行者等一系列的称号,请同学们从名称变化去阅读石猴后续的故事。
随后,我们进行了交谈。我认为这篇课文处理上,下了不少的功夫。光是开课和结课的歌曲播放,歌曲的剪辑和处理,都需要花费许多的时间。一节好课的打磨和呈现,是教师对教学研究的重视,也体现出了教研员的职业追求和责任担当。我觉得在这艰难时期,尤其是机构转型和改革,每位教研员如果都能迎难而上,并且主动作为,我们或许还会创造出新的奇迹和业绩,在弯道位置实现超车。经过私底下的一番研讨,我觉得此课可以做深入的整理,将教学构思通过文字呈现出来,会是一篇很实用的好文章,能较好地指导同类课文教学。
交谈的火花继续延伸。那篇文章很快就写出来了,我阅读之后,提出了一点改进建议。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理论的有效方式。多去课堂听课,多去一线调研,多与老师们沟通,我们的研究视角会更为细腻,研究成果也会是接地气、有效果、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