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研读语文新课标随感(14)

(2023-03-26 23:16:26)
标签:

研修

思考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研读“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之三

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评价,语文新课标提出要考察全过程的要求。“以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方法和读书笔记等为依据进行评价。”采取科学、长效、多元、精准评价方式检验学生阅读效果,强化过程监管,引导学生有效阅读。

从这些要求和表述不难看出,新课标“教--评”一体化思路是贯穿始终。通过阅读产出的效果、基于实证的方式,促使整本书阅读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切实促进学生实现沉浸式阅读,杜绝那些快餐式、速成化的浅表阅读。

编制评价量表。评价表可以设计为三个环节:阅读前量表,阅读中量表,阅读后量表。第一个量表侧重对该书籍是否了解,是否通过其他的路径获得信息。检测学生阅读切入点和阅读动机。第二个表侧重阅读进度、阅读感悟、阅读方法等。检测学生是否按照规定时间完成阅读任务,是否能够读懂书籍内容,或者掌握了书籍阅读方法,读懂了核心内容,形成了独立的见解,与书籍中表达观点产生了情感共鸣,结合生活经验,形成了新的思考和理解,对书籍有建设性的看法。第三个量表侧重在围绕书籍开展的后续活动,是否围绕该书籍有边缘性、拓展性阅读,搜集与作者相关的素材和系列作品。如阅读完吴承恩的《西游记》,对其他古典小说产生兴趣,主动阅读《封神演义》《镜花缘》等。阅读完《西行漫记》,会阅读其他优秀作品《红岩》《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或者围绕作者,以其为阅读基点,自发性阅读其他作品,对该作者建立全面的认识,形成主题性阅读。比如学习完《孤独之旅》,通读《草房子》之后,再继续研读曹文轩的系列作品《山羊不吃天堂草》《青铜葵花》等。

制作阅读反思单。阅读反思单的设计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评价及鉴赏能力,提高阅读品味和档次。同时还包括阅读反思力养成。借助阅读反思单,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还能促使学生对照规划,进行反思和复盘,做自我对话。

书籍的阅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按照美国文艺评论家罗森布尔特的“交融理论”看,“阅读是需要将时间维度纳入考量的事件”。 “阅读不是一条直线的而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也就是对于文本正在呈现的事物做来回探索。”

作者每阅读一次作品,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即使是同一个读者重读一本书,与第一次读的时候已经不同了,因为读者自己已经有了新的经验与体验。就像著名作家毕淑敏女士写的《常读常新的美人鱼》中所言。每个阶段都读出了新的主题,源于受经验和知识的影响,对作品的认识和思考都会有变化,从而解读出新的内涵。故而,越是经典的作品,越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和细细品味。通过回读和复读的方式,以此加深对作品理解和分析,与文本进行互动, “选择那些已经被唤起的东西相契合的事物”,从中获取好的经验和方法,促进心智水平和思维方式提升。

完成读书笔记。对于学生阅读来说,需要完成读书后的产物笔记。在这个设计上,可以采取多样的方式,不能严格做规定,要求学生写出多少字。其实,阅读深刻了,感悟就多。阅读浅薄了,感悟就少。

同时,还存在学生对于经典作品的情感隔膜,包括作品背景与环境距离感,导致阅读和理解受到了限制,他们并没有入提取出书籍中蕴藏的丰富内涵和价值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和随机点拨,引出与之相关的辅助性背景资料,或者借助名家经典评论,帮助学生搭建有效阅读的支架和桥梁,降低阅读的难度,激励他们开始爬坡,攻克阅读过程中的高山。

作为整本书的阅读评价,除了对过程评价、效果评价之外,还要关注学生阅读动机的科学化评价,要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尽量减少那种突击性阅读,为了完成老师任务而被动阅读,杜绝那种不健康的阅读。要给学生提供阅读自选菜单,让学生找到感兴趣的阅读素材,呵护他们的阅读初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