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其实也是修行(3)
(2023-03-20 22:31:41)
标签:
工作记录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周三初高中学段衔接研讨活动是穿插进来的。承办单位的积极性挺高,我认为这是一种果断的行动力和坚定的执行力。无论事态发展结果如何,到底能够取得什么效应,这些我们可以稍作忽略。至少应该在形式的创新上有所突破。与其被动地观望等待,不如着手一搏另辟蹊径。这叫作战略性的探索或建设性的布局。
其实,整个活动的组织是“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县域学段间的差距十分明显。个别小学明显属于我就是不想动,你又奈我何的状态。而高中属于典型的我就是动不了,你也把我没有半点办法。地域经济的体量也限制了教育发展的格局。包括对各种改革和危机是一种麻木和无所谓的状态。比如长沙的教育系统,由于经济、文化等发展快,在顶层设计方面,也走到了全国的前列。善于研究国家教育政策,甚至能为决策提供先行探索和实验。思考的整个教师队伍长足发展,考虑得是打造一流的本土化培训团队,让内部机制维持高效发展动能,通过规范化、层级化、分类化培训,为不同教师赋能,确保教师专业化水平符合教育发展需求。
我现在属于什么发展状态呢?不动,是不行的,与往昔差距明显;如果是直接躺平的话,又不像是本人的工作风格。动得太厉害了,也是不行的,显得要邀功请赏。怎么办才是理智又符合实际呢?个人理解:需要动的时候,才勉强出面吧!这是现状造成的困境,是混乱的局面引发一系列矛盾。处在变革状态,新的秩序还未能建立,旧的秩序还未彻底破坏,如何在新旧交接过程中创造出崭新的未来呢?我认为保存必要的实力是前提,还得在探索和实验过程中等待合适的机会。
初高中学科衔接研讨活动,以前我就思考过。只是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并没有深入推进,或许是缺乏探究的魄力,也或许是胆识和行动方面还是有些胆怯。毕竟,外部支持机制十分缺乏。我最终失去了这种果断的决策能力。2月28日在基层某校组织开展得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研讨活动,就是学科整体性建设的尝试。到底是受眼界限制,基层领导们的见识还是有些固化模式,总是只看到眼前那么一丁点的距离。稍微超出他们的边界,就从内心开始排斥,甚至以各种客观理由搪塞拒绝。表面是畏难情绪,其实是发展理念严重滞后。这也是教育发展举步维艰的深层次原因。
3月15日,我坐在录播教室的后面观课,认真地记录笔记,看到初中老师授课,又看到高中老师授课。不同的风格,但他们在教学理念体现上,却有着共同之处,都关注到阅读策略相机渗透和有效培养,都试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他们引导之下,循循善诱,不断启发,试着让学生归纳课文内容,学会梳理和整合信息。或许是我好久没有进入初中教室听课了,总觉得所有的学习活动推进较快,学生们的思维无法沉淀下来。那种人物细节之美、语言表达之美、情感升华之美,都没有细细地品味出来。教学停留在技术层面,失去了慢一点、慢一点的浸润感。我觉得这是语文学习的大忌。
评课环节,我提出了自己的一点浅浅思考。或许不那么精准,但表达的意思应该是符合学科本质属性的。作为一篇典范的文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这篇作品里满含着深情和画面。不能是冰冷的高度化凝练语句,而应该呈现出一个有味道的“大写先生”。 我充分认可了他们可贵探索之点。肯定登山型课程提供多种探索途径,给学生选择权利。阶梯型课程,对学习指令严格控制,但会挫伤学生主动性。教育的隐喻是“导游”,最终目的地不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是旅行途中体验和所见所得。要善于搭建文本与生活经验、文本与语文经验、文本与真实情境关系,建立起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