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语文新课标随感(13)
(2023-03-21 22:56:25)
标签:
研修思考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是以破解单篇阅读为目标的一种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打破零散阅读的肤浅认知,破解速成高效、功利化获取过程。阅读过程深入且聚焦,便于思维建模和知识结构化,有助于提升读者的思维品质。故而,在数字化时代,整本书阅读回归,既是打破技术至上有效路径,也是摒弃浮躁焦虑而造成心性不稳一剂良药。
语文新课标在学段内容里要求处理好几个关系:
1.课内与课外;课内得到方法,课外有效运用。这是固本与迁移的辩证关系。课内必须授之以渔,课外学会垂钓捕捉。比如新闻类作品的阅读方法,多数采取扫读的方式,教师应告诉学生筛选关键信息的方法,关注动词使用,关注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开始、事件发展等;有了这样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新闻作品时,就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高品质有效信息整合和提取。
2.个人与集体;阅读需要独立完成。但是在疑难点和困惑点,包括共鸣点,借助群体探究、对话、交流等方式,可以解放思想,获取到更多知识点。萧伯纳先生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交换之后,每个人可拥有两种思想。”思想与思想交融,灵感与灵感共创,情感与情感升华,都能激发更多经验与想法。
3.兼顾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阅读;阅读必须依靠学生主体参与。教师只是一种外力推动。“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老师说得再多,都不如学生主动完成有效。
4.关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整本书阅读过程就像是一趟神奇的旅行。需要教师从整体角度去规划具体的实施路径,引导学生把握书籍大意的同时,还得启发学生抓住核心章节,沉浸在旅行某个景点稍作伫立,关注到书籍的精华之处。或留下感悟,或写下思考,或萌生新的解读。而局部与局部关系,我认为是在宏大章节间,片段构成的故事性和流动性,总是以某种关系呈现出来。破译这种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书籍内部构造形式。当然,把握局部与局部关系,不必刻意而为之,需要舒缓地推进,并进入到学生的头脑深处。因为隐喻化的关系是一个慢的过程,慢慢地咀嚼并捕捉,试着归纳并整理,从而发现其独特的精妙。
整本书阅读,新课标倡导开展读书实践活动,列举出了若干读书活动。如“师生共读、同伴共读,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建立读书共同体,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经验。”显然,是想通过丰富多样活动化推进静止符号解读演变为动感体验接触。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音频、视频等画面,给书籍以活力感和创造性,尊重读者个性化解读。尤其是故事会和戏剧节,有助于重新建构、打磨阅读体验,将我们阅读过程中触动最深的地方还原出来,留下真实阅读印迹,而非浮光掠影、转瞬而逝的记忆片段。
比如阅读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如果将部分章节以舞台剧形式呈现,就给学生许多开发的空间,增加探究乐趣和课外搜集素材的积极性。阅读不仅仅是信息输入,而是一种综合性搜集、整理、开发实践和探究过程。通过舞台造型给作品人物带去新的价值意义。比如阅读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以续编童话方式进行,就能激活学生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尊重作者意图同时,按照人物逻辑特点合理展开续写,增加了对童话主题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