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研读语文新课标随感(2)

(2023-01-15 21:32:20)
标签:

研修

思考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义务段每个学科的课程标准都在前言部分交代了指导思想、修订原则、主要变化三个部分,旨在统一认识,为新课标整体实施指明清晰的方向。

课程设置方案整体变化不大,总课时量与2001保持一致。只是在具体操作层面,难免遭遇到各方面绑架。尽管课程设置方案是教育部制订的,可每每若干部门总会出台各种政策法规,以文件形式强调其重要性,非要进教材、进课堂、进课表。每周的课时量就是那么大个一块儿蛋糕,国家课程的节数是固定的,那如何处理矛盾呢?是压减校本课程节数?或者采取其他的方式?这显然是理想化状态和现实化操作间的博弈问题。安全进课堂,还要体现在课表上。岂非是笑话?道德与法治课程里面就涉及到相应的内容。再如心理健康教育,也得有具体要求。其实,这些内容都在道德与法治课程里面有安排。如果非要每个要求都执行,课表排不下。如果能排下,有可能违背设施方案,办学行为存在着不规范。

以倍受瞩目的体育课程为例,为了凸显体育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阳光体育运动”“三操一课”,这些提法很有必要。可是,非要求义务段开设4节,甚至有提出每周5节的说法,提出这些建议的人,是否全面深入地研究课程设置方案呢?按照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体育课的占比是10%-12%,一二年级周课时数是26节,核算下来,一二年级每周体育课时是3-4节,三-六年级每周体育课时为3-4节。那就是说:3节,符合国家标准。4节,也符合国家标准。可是,为何评估和考核却忽略国家层面出台的标准呢?是否考虑到一线学校体育老师数量呢?是否能够真正落实下去呢?

当然,理想的课程设置总是有其长远性、发展性、全面性,不能因为现实层面执行而忽略到新课标诸多优势和进步点。我从这个前言留意到一些关键性的概念。比如学段衔接、课程内容、实施准备、标准要求。

课程设计体现了衔接性、综合性、开放性、一体化。

衔接性:表现之一是学段衔接。小学低段(1-2)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这有助于促进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从课时量看,1-2年级每周课时量是26节。每节课是40分钟。表现之二是内容衔接。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方面素材组成教育教学资源。

 综合性:首先是打破分科课程,关注到学科间相互关联。比如所有学科都提到了跨学科学习、跨学科主题探究等。其次是关注知识在实践中有效运用。最后是提升课程与现实世界有机关联,提倡情境化设计。

开放性:一方面是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关注到数字经济时代多媒体设备作用,互联网便捷性、共享性、交互性得到体现。比如语文课程“跨媒介表达与交流”,倡导课程与信息技术深度整合问题,着力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为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便利,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差异和特色发展。一方面是与国际社会有机对接。比如非连续文本阅读。来自与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

一体化:小学道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劳动、信息技术从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

课程实施存在的难度

1.体育课程。义务段体育课程根本就没有相应的教材。课程内容由于教师专业素养差异和体育资源配备等问题,理解存在着偏差,导致体育课内容安排上,一方面是不够规范,同样是四年级体育,甲校上的是篮球课是一种方法。乙校上的篮球课又是一种方法。另外一方面是受到了场地设备的限制。比如体育场达标问题,学校是否有标准的足球场,这些硬件设置不到位,或者都将导致体育课内容随意化。

2.艺术课程。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上位设计和安排是美好的,提高学生的美育素养,成为未来优质公民。可是戏剧、影视老师短缺问题,短时间内难以解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