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149:四精好课,让语文教学更有活力
(2022-09-21 22:54:49)
标签:
课例分析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设计理想新颖,教学方法灵活,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我归纳为精妙、精准、精巧、精深四个词语。
1.文本解读切入点精妙。教师选取语文教材新旧两个版本的插图,在备课环节下足了功夫。从编者意图去思考改编的差异性,辩证性地吸纳和运用教材,不以教材为绝对的资源。引导学生在观看对比、分析探究、细读揣摩过程中,增加对课文内容深入理解。借助图画,通过直观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图文互补、图文印证、图文细品,引申出学生与文本内容多元对话,聚焦到我与“山海经”相关语段,抓住文章的题眼,与课文的标题形成严密呼应。
2.教学难点突破口精准。抓住回忆性散文的双重视角叙事特点,启发学生紧扣童年我对“阿长”态度、成年后我对“阿长”的态度,课堂教学采取双线推进模式,启发学生体会这个小人物在我生命中的丰富意义。尤其是称谓变化,感情色彩有了起伏。从这些细节去拿捏,较好地理解我对阿长这一小人物的情感变化,从而掌握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3.语言习得巩固点精巧。本节课在情感渲染环节,采用了演读方式有序进行,增加课堂教学活力。还原文本的淡化之处,组织对话练习,让学生添加适当的修饰词,通过分角色表演,拿捏情感基调,以真实的情境再现语言环境,促使学生在诵读、表演过程中理解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
4.主旨情感升华点精深。从单纯思念阿长妈妈,从我小时候的不理解,到最后深情想念,还专门写一篇文章来缅怀。多数教师处理就到了这里。但龚静老师却能从中窥探到另外一层意蕴,让学生感受到小人物焕发出的人格魅力。促使文本与生活产生关联,让平凡人性之光焕发色彩。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毕竟出类拔萃之人所占比例较低,但这些人也有难得可贵之处。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的课文,比如杨绛先生的《老王》》、技艺精湛的卖油翁、积极坚韧的父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