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仰望,不如改变
(2022-08-07 23:22:50)
标签:
研修反思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我的师妹、陕西省第八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吴岚迪发出约稿,让我写点激励性文章。在这方面,我确实有许多真实的思考。作为过来人,经历过学带培养严格任务指标考核及过程研磨,我觉得加入到研修团队大集体之中,这是一种小幸福。
成长是发自内心的觉醒。我们经常听名师专家授课,无论是讲座,还是示范课,都令人热血沸腾,内心激动。可是,回到单位之后,面对一些困难,基本又是原地不动了。这种原因主要是缺乏改变的决心,习惯待在“舒服区”,或者采取从众趋同心态。如果身边同事们积极主动了,我们或许会受到感染,也会加入到提升状态中。但如果周围是平静之水,也会平淡地工作。可是试着推理,见识、能力长时间都没有提升。我们教过的学生,回到单位之后,他的水平与你的水平是一样的。你觉得内心是一种如何的感觉?
我在一所学校遇到一位年轻的实习生。她悄悄告诉我,发现这里许多年教龄很长的老师,她本来是来取经的。结果,让她好失望。听完之后,我沉默了。这种现状令人尴尬。我们在本该奋斗的时候,放弃了努力,放弃了学习。生理年龄只有30岁,而心理年龄或许已经50岁了,就盘算着怎么退休,能领取多少退休金吧!
教师职业有特殊性,决定了必须时刻保持充电状态。
成长是先慢后快的长跑。我特别喜欢给青年教师们介绍一种植物尖毛草。它被称之为“草地之王”。最初三个月,长势缓慢。一场大雨之后,她一下子就能长到两三米高,成为草原的王者。植物学家研究过生长规律,前三个月全部在长根,根须深扎下去。故而,我们要想成为一个领域的佼佼者,就要学会蓄势、储备、积累。这种积累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月,而是长期坚持。
有许多同行与我交谈,说我在教学研究方面似乎有天赋。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的资质实在太差,每次看到曾国藩所言“唯天下之至拙胜天下之至巧”,就觉得所言极是。我的学历起点低,是城固师范学校毕业的,即便后期带薪就读汉中教育学院,严格意义来说,第一学历还是中专。这种先天不足,让我错失许多发展机遇。但也激励我“知耻后勇,以终身学习的意识只争朝夕!”
我进入县级教研部门之后,发现在教学一线的所有优势全部丧失了,既然是学科教研员,不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其位,就要尽其责。怎么办呢?是选择退缩,还是试着迎接挑战呢?最终,我决定以笨拙的方式研修。抄笔记,学科杂志。学文件,各级部门的政策。读专著,占领制高点,与大师们对话;研究教材,琢磨着如何设计。在文件解读方面,尽量采取素读的方式进行,不去借鉴参考用书。磨炼了三年后,我觉得对教研工作有了自己的思考,喜欢说自己的话,在主持教研活动方面,思路变得清晰,归纳能力有提升。积攒一丁点积淀后,既给我带来动力,也带来乐趣。韩寒说过:“才华就像是怀孕,时间久了,自然会显露出来。”论文在各级刊物发表,参加基础教育成果获奖。我从菜鸟教研员变成了有经验的教研员。
成长是融入优质共同体过程。你要渴望成为谁,你就要用实力说话。圈子不是交往而来的,真正坚固的圈子是需要凭借实力敲开的。成为与之匹配的,在相同频道共震的,才能同向而行。工作坊是一个研修共同体,构建一个正向的能量磁场。会受到感染,优秀的坊员,或许比你还努力;会受到激励,坊主发现到你的潜质和特色;会得到磨炼,提交研修作业,完成专著阅读,试着参与课题;会享受资源,优质课、网络培训等;会接受鞭策,总有新的任务交办,让你处于无休止的状态;会感受压力,意识到许多差距和不足。课题似乎不会做了,论文质量不高,专题讲座难以独特点;也会拥有一种叫做“拔节成长”的感觉。
我在培养青年教师的时候,总喜欢推荐他们加入省级学带工作坊、省级名师工作室,这是提升快车道和有效捷径。
三级三类骨干教师体系中,省级学科带头人的打磨评审过程十分严格,县级推荐、市级选拔、省级遴选、两年多过程培养。能遴选入围的培养对象,在理论素养、实践能力、科研品质、学术积淀、职业信念等方面,都是佼佼者。由他们领路,就能让我们领略到前行的风景,曼妙神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