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上了“杨不管”这个修辞的当

(2008-07-21 21:01:58)
标签:

教育

借代

杨不管

分类: 中国教育关键词

别上了“杨不管”这个修辞的当

不久前,在安徽省长丰县双墩镇吴店中学七(2)班,两名学生上课时打架。其中叫杨涛的学生忽然口吐白沫,送医不治,蹊跷死亡。我之所以用上“蹊跷”,是因为这两名学生上课时的打架并不严重,连面朝黑板的57岁的地理老师杨经贵都“没发觉”。杨老师转过身时,发现那两名同学“打架”,就说了句“你们有劲的话下课后到操场上打”,旁边的同学上前将他们二人拉开,但“杨涛突然头部向后仰起,全身颤抖、口吐白沫”。三个男同学将杨涛抬起来,送到了学校附近的医院。由此可见,送医院也是及时的。“据长丰县公安局透露,通过尸体解剖,死者杨涛并无外伤,其死因是由潜在性疾病导致。警方分析,陈同学与杨同学打闹只是起到了诱因的作用,杨同学可能因为情绪激动而引发潜在性疾病,最终导致死亡。”也就是说,“杨涛死亡系非暴力致死突发事件,不属刑事案件。”既然是“非暴力的潜在性疾病致死”,对杨经贵和所有目睹者来说,都是始料不及的,杨经贵的过错,就不是那么重。

那么,杨经贵错在哪?我认为,他错在制止不得力,他错在不懂得些微小冲突都会给学生留下巨大心灵伤害,他错在课堂驾驭能力不高、对关爱学生缺乏热情。假如杨经贵能及时安抚好两名学生,致杨涛死亡的“潜在性疾病”就有可能不在这时候发生。但是,这能完全怪杨老师吗?据说,这个当事学校在半年前,发生过“一名学生用菜刀砍断了班主任的4个手指”,原因竟是“前一天下午该学生迟到后被老师批评”。所以,“这件事虽然过去了半年,但至今仍让老师们心悸”。也就是说,现在的老师管学生,是会危及人生安全的,会危及安全还要去做,这和见义勇为似乎有点相似的。当然了,哪怕是见义勇为,也是公民的应该,更何况是教师的职责?所以,杨经贵有错,只是错得有些无奈。

但是,这件事经媒体一宣扬,就不是同一回事了。这是我看到的最早的新闻陈述:“授课教师杨经贵站在三尺讲台上充当看客,并不加以制止,而是继续上课直至下课,因此被肉友冠以‘杨不管’的称呼。”接着,有媒体根据“杨不管”的报道口径发出质疑:“由于这起打架事件发生在课堂上,且授课老师杨经贵对学生打架不闻不问,杨经贵是否应该对杨涛的死负责?”很快,网络上有了“定性”:“网民评论直斥杨老师‘冷血’。联系到此前的‘范跑跑’事件,不少人认为‘杨不管’比‘范跑跑’更为恶劣。”于是,在整个善后赔偿的20.5万元中,这个“一件衣服穿了十几年”(杨妻语)的授课教师杨经贵“承担补偿费用10万元并暂停教师职务”。

从一条生命来讲,10万元不算太多,所以杨老师一直不愿向媒体诉屈,但“杨不管”的称号,终于使他顶不住了,他终于接受记者采访,表明自己并没有“完全不管”,“虽然没有陪护学生上医院是错的”。从本文前面的叙述,我们知道,说杨老师完全“不管”,是有点过分的。但是,现在在人们的印象中,杨老师就是一个眼睁睁地看着学生在课堂上打架而不闻不问的人。怎么会这样呢?前两天,我参加一个培训会,有个培训员在台上说:“我们老师队伍先是出了个‘范跑跑’,现在又冒出个‘杨不管’,看来,我们的师风确实有严重问题。”师风有严重问题我同意,但我不同意仅从“杨不管”事件就说师风问题严重。从事发时的偶然性和当事学校的校情学情来看,杨老师就是敬业不够、育人术不高和思想麻痹罢了,而这种情况在现在的教师队伍中是比比皆是的,只是别人没有杨老师这么倒霉罢了。但是,“杨不管”这个简称却把杨老师钉上了教育历史的耻辱柱,使他永无翻身之日了。而且,这种简称也使有关部门和民众在对待杨老师的处理上态度更加决绝和坦然了。

这,就是修辞的弊病。

也就是说,像“杨不管”这样的简称,隐含一种修辞,这种修辞就是把一个事件的内容浓缩成一个词,然后冠以这个事件的主人公的姓构成一个短语。像“杨不管”这个短语,它的意思就是“有个姓杨的老师上课时连学生在课堂上打架都一点不管”,或说“学生在课堂上打架了都一点不管的姓杨的老师”。这种修辞的目的是对当事人进行讽刺、挖苦。这种修辞看上去很形象、很简洁明了、很易于传播。被这种修辞摊上的当事人,如果罪大恶极、罪有应得也就罢了,如果虽然有过错但也有委屈,就算“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也很难再申辩了。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格呢?现有的修辞格中并没有完全与之对应的,只有借代比较相近些。比如一个叫王小二的讲话时唾沫星子横飞,我们就叫他“唾沫星子”而不叫他王小二,这就是借代。当然,借代的情况还有很多种,但都离不开借其一而代其全、以其最显著的特质来表达戏谑的效果这样一个特性。显然,“杨不管”也具备了这样的特性。但是,我们分析问题的过程恰恰应该与之相反,我们分析问题时应该以全部来推导本质,应该力求使全部真相都暴露出来,而给某一事件当事人下称谓(或说起外号),也是应该把掩盖的真相全暴露出来的,但仅凭一个运用借代法的词,又怎么办得到?所以,我们在使用“杨不管”这类词语的时候,务必要警惕借代这种修辞与生俱来的以偏概全弊病,别上了修辞的当。

这几天,很多人对杨经贵穷追猛打,便有了这点感想。不是要为“杨不管”翻案,而是给自己提个醒,如此而已。

老师打群架,是谁逼良为娼

台湾小学生宣誓“不婚前失贞”能达预期?

六大招使你成为高考状元(兼谈高中高效学习法)

应该让孩子始终不知道自己不如别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