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2012-04-17 23:58:20)
标签:

大运河(111)

镇江10

西津渡

唐楼

宋洞

分类: 中国大运河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西津古渡,远处就是长江,近处的十字路口是待渡亭,当年长江就在待渡亭的下面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西津古渡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西津古渡待渡亭,原来长江就在待渡亭的下方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树木葱茏的远处小山坡是象山

    西津古渡依山临江,风景峻秀,李白、孟浩然、张、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马可·波罗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了许多为后人传诵的诗篇。西津渡古街全长约1000米,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因此,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西津渡,三国时期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这里原先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当年的西津古渡现在离长江江岸已有 500多米距离。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西津古渡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西津古渡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西津古渡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西津古渡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西津古渡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西津古渡

 

  元朝时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 · 波罗从扬州到镇江来,也是在西津渡登岸。由此可见,至少从三国时期开始,西津渡就是著名的长江渡口。镇江自唐代以来便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西津渡则是当时镇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自三国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陆游途径西津渡时,曾对渡口每日运送上千的兵源感叹不已。清代诗人于树滋所写的诗更道出了西津渡口人来舟往的繁忙景观:
粮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滨。
稳渡中流入瓜口,飞章驰驿奏枫宸。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西津古渡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西津古渡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千年镇江古城,西津渡独领风骚。其位于。镇江城西,对渡瓜洲。由渡兴街,因街成市。据天险可扼江河,古为吴楚要津;连京杭而通南北,史称漕运咽喉。北滨长江,南枕云台山麓,禀赋名山大川之灵秀;始于六朝,兴于唐宋以降,厚载千年文脉之源流。唐小山楼,宋观音洞,元昭关塔,明铁柱宫,清救生会,英领事馆,历代遗存,灿若群星聚银河;义渡救生、平安观音、文士遗墨、英雄谋略、古商市井、匠作艺坊,千秋善业,共成津渡之文化。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西津古渡船夫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西津古渡挑夫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西津古渡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西津古渡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西津古渡义渡局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西津渡的义渡局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西津古渡义渡局巷内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很幽静的所在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有人打算拍照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在此拍照效果不错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西津古渡戏台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西津古渡的红灯笼很有韵味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西津古渡游人如织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在此拍摄的人很多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西津古渡待渡亭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往东看看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金陵渡(古时候镇江称为金陵),唐朝时候的建筑,雕塑是唐朝诗人张祜

    西津渡,三国时期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因为镇江当时叫金陵,后来把金陵这个名字给了南京。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唐朝诗人张祜

唐代诗人张祜的那首《题金陵津渡》: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这是一首题壁诗,是作者亲笔题写在西津渡某座小楼墙壁上的。这首诗意境凄美,画面感极强,与唐张继写的《枫桥夜泊》同写“客愁”,各臻妙境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宋朝时候的观音洞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观音洞始建于宋朝,清咸丰九年(1859)重新作了修葺。观音洞的洞门外有一个三层的铜鼎,洞口上方有一块石额,上面刻有“观音洞”三个字,为宜兴陈任旸所书。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西津渡明朝时候的铁柱宫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上面是昭关石塔和观音洞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古巷岁月的痕迹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铜鼎的对面就是宋朝观音洞,正面是元朝时期的昭关石塔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这是一座元代建造的过街石塔。据专家考证,为元武宗海山皇帝命建造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刘高师傅主持建造。石塔塔基的东西两面都刻有“昭关”两个字,故称“昭关石塔”,也有人称之为观音洞喇嘛塔,或瓶塔。昭关石塔高约 5米,分为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塔顶五部分,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    昭关石塔塔座分为两层,以“亚”字叠涩法凿成,塔座上有一个复莲座,塔身偏圆,呈瓶状。再向上是亚字形塔颈,又有一个复   按照佛教的解释,塔就是佛,所以我们从塔下的券门经过就是礼佛,是对佛的顶礼膜拜。元代藏传佛教盛行,煞费苦心地建造了这么一座过街石塔,可见当权者用心之良苦。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昭关石塔的壁画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石塔坐的顶部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西津渡清朝时期的救生会,左面,紧挨着昭关石塔

    生会始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3),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实上,救生会的创设应追溯到宋代。救生会,顾名思义就是济渡救生的意思,是带有慈善性质的水上安全救助机构。隋唐以前,镇江江面宽40多里,到唐代时还有20多里宽。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就留下了“江风白浪起,愁煞渡头人”的诗句。每每风起浪涌,船工和渡客的呼救之声格外惊心动魄。唐天宝十年(722),一次就有数十艘渡船沉没;南宋<绍兴六年(1136)一艘渡船离岸不久即遇上风涛,连艄公在内的46名渡客无一生还。明万历十年(1582)的一阵狂风竟摧毁了千余艘漕船和民船。由于西津渡特殊的交通位置和军事地位,加强安全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到了宋代,统治者更是将镇江视为漕运咽喉。于是,当时的镇江郡守蔡洸在西津渡创设了救生会。清代后期,镇江和扬州的绅士发起成立了京口救生会、瓜洲救生会和焦山救生会总局,专门从事义务打捞沉船和救生事宜。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西津渡观音洞一条街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注意看两边的围墙,当年围墙下面就是长江,每当涨潮时候,惊涛拍岸,可以直达街道的路面,围墙是用来阻挡潮水的。右面的围墙是第二道防护墙。现在长江离西津渡已经500米了(参看图1),不得不使人惊叹大自然的沧海桑田。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西津渡竟然还有英国领事馆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西津渡的53道石梯,所以称为53坡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0775古渡唐宋元明清惊涛拍岸忆往昔

 

 

本文已被推荐到草根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