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发展项目的6D法则
1、
界定业务收益 (Define Business Outcomes )
2、
设计完整体验(Design the Complete Experience)
3、
引导学以致用(Deliver for Application )
4、
推动学习转化(Drive Learning Transfer)
5、
实施绩效支持(Deploy Performance Support)
6、
评估学习结果(Document Results)
二、关于6D的思考
1、以终为始
我独创的“问题树课程开发模型”(以下简称:问题树模型)两个核心理念:以终为始、以学员为中心。
下面是我在《问题树模型》培训中分享终为始的运用的部分内容
1)课程开发前五问
课程开发的依据不仅是领导的一句话,更需要我们用脑,用心去了解课程的背景,即:为什么会有这个培训需求?希望解决哪些问题?是公司层面还是部门层面?
然后,从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运用鱼骨图、剥洋葱和七大方法去分析,区分是咨询还是培训的问题。若为培训可解决的问题,再确定学员(即导致问题的责任者),从而明确培训目标,根据培训需求(目标和学员现状之间的差距)确定培训内容,最后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
2)问题树三个步骤的侧重
从上图“问题树模型的方法和工具”表中,可以看到,问题树模型三个步骤的关注点是不同的:步骤一:企业需求;步骤二:学员需求;步骤三:促进学以致用。
之前有不少读者问我:如何平衡企业和学员的需求?这个问题尤其在做年度培训计划时,是非常多HR的困扰。
我的回答是:“这是个伪命题,因为不存在平衡的问题。”我问了几个问题:
--“您希望培训是成本还是投资?”,回答:“投资”
--“如果是投资,您优先需要关注谁的利益?”,回答:“投资人”
--“那么企业和学员,谁是投资人?”,回答:“企业”
--“所以,您应该优先关注谁的利益?”,回答:“企业”
平衡,说明天平两边地位差不多,而站在以终为始的角度来看,企业和学员的需求,本身是从属关系,因此不存在所谓的平衡。部门和学员的需求,都需要从整个企业战略、目标和绩效达成为最终目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HR在进行年度培训需求调查时“自寻烦恼”的源头。因为他们单一地从一些培训机构提供的课程清单中选出一些课程,请学员进行勾选。这种脱离公司需求的问卷,最终不外乎两种结果:一是花费大量时间汇总的问卷,对于年度培训计划的制定没有太大帮助;二是问卷结果上报后,被领导直接“枪毙”。无论哪种结果,HR自身受挫、领导怀疑HR的专业,员工质疑HR的信誉......
所以,有些事还没做,就错了。
以一个单一的培训课程为例,假设一个企业老板让HR做一个团队精神的培训。如果HR马上就去安排团队精神的培训,可能就会“做得多错得多”
因为我们如果按照“课程开发前五问”,询问老板“为什么要做这个培训?”或者“您觉得大家团队精神不好表现在哪些方面?”,可能会发现:老板是为销售业绩未达成而烦恼;或者各部门互相推诿导致产品不能按时交货
.....
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鱼骨图分析,可能会有制度流程的问题,也可能有不同的责任人的问题。如果没有深入分析,不但会弄错了学员,还走错了方向,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2、引导学以致用
常有不少读者会说:“我也觉得应该做培训需求调研,但领导不支持我去做,认为浪费时间”。
我就会问:“那么,您认为一个无效的培训浪费的时间,跟做课程的需求调研花的时间比,哪个更大呢?”回答:“前者”
我再问:“一个无效的培训,对公司、培训部门和您,有什么影响呢?”,回答:“公司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培训部门在公司的专业度受影响,以后组织培训困难;我个人的品牌受影响,对以后的工作带来障碍。”
再问:“那么,一个有效的培训,对公司、部门和您自身的影响有哪些呢?”回答:“公司绩效提升;其他部门领导认可培训部门的专业度,以后会支持培训;我个人也可以获得好的人际关系和个人品牌,以后工作的配合会更轻松。”
点评:
要让学员愿意学以致用,就需要让他们看到自己努力的价值。刚才的问答,就是通过无效和有效培训,对企业、部门和自身的影响,让对方认识到自己去做需求调研的价值所在。
一般接下来会有第二个问题:“我们的学员分散在全国各地,不方便做调研”
我问:“有地域限制,的确不是很适合做现场的观察和面谈,那是否可以运用数据资料分析、电话沟通和网络等方式呢?”,回答:“可以”
然后是第三个问题:“我不会知道如何运用数据资料分析,电话和网络方式进行调研”
我问:“既然您看过我的《培训师成长手册》,书中有详细介绍,您可以先自己做个调研的方向和大纲,然后跟我沟通,我提供指导,可以吗?”,回答:“太好了!”
点评:
要让学员愿意学以致用,除了要让他们看到运用的价值,树立信心外,他们还需要掌握了相应的技能,如果没有掌握,就需要在过程中进行辅导。否则,学员就无处下手。
3、推动学习转化
在《知道做到》一书中,跟我们分享了“为什么知易行难?”,主要有三个方面:
1)知识量超负荷
2)消极性过重
3)缺少跟进
下面是我的读书笔记PPT:
其中:
1)知识量超负荷
原因:
(1)知识来得容易
科技和网络的发达,让知识来得更容易了。不少人喜欢储存信息,将其等同于自己知道、做到。我之前写过一篇博文:家有万G书又如何?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4839f70101418m.html
谈到了“下载病”及其对策:为目标而收集信息......
(2)新知比用有趣
作家葛拉威尔在《异数》一书中提出了“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至少要经过一万万小时的锤炼。而这一万小时的练习过程中,大多是简单、枯燥的重复练习,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反之,求新求奇,是很多人都兴趣所在,包括培训行业。很多企业要求一味要求给学员提供新的内容,而忽略了旧的内容是否真正运用?不少学员,因信息获得容易,只要是听到过这个名词或知道一点,就不愿意深入了解,认为自己已经会了。
对策:
(1) 内容少而精
很多企业在选择培训供应商时,主要看课程大纲的内容是否丰富?认为花了钱就应该有更多的内容,才算是“超值”的。恰恰是这样的做法,导致课程内容重点不明确,无法深入演练。只是按计划完成了培训任务,而蜻蜓点水的内容对学员的实际工作并没有太多帮助,导致培训无用。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少则得,多则惑。所以,舍是智慧,如果没有舍,又如何有得呢?
(2)重复
不断重复,书中分享的间隔性重复,提出至少要重复6次,才能从拒绝道吸收。
2)消极性过重
原因:
当我们先入为主地看待事物时,就会以批评的态度,消极过滤我们接触到的信息,导致我们无法接收到新的信息,或者只能部分接收新的信息。
对策:
用开放的心态,积极聆听。
3)缺少跟进
培训后的跟进,是个重要、长期的工作,光靠HR是无法达成的,学员的直接主管是第一责任人。如果课程的内容跟学员的绩效提升有直接关系,那么,培训后的学以致用,对于其主管而已,因为是有益的。让他们认识到这点,并用制度、流程和相应的资源,促进他们去关注、跟进和辅导,可事半功倍。而这,恰恰是很多企业目前的困境。因为太多的HR抱怨:“各主管们都说自己太忙了,没有时间去跟进培训后的运用”。这时,我们就需要去反思:课程设置跟绩效相关吗?内容跟学员的实际工作相关吗?公司的绩效评估机制是否关注培训后的运用?......

之前在《问题树模型》培训中,跟大家分享过:为什么培训无效?
其中包括了企业、培训师、学员三方面的因素。
同时,无论课程中多少次的演练和重复,真正的运用,是在培训之后才开始的。这就需要企业来推动了,无论是学员主管的重视,还是企业绩效制度的支持,或者企业学习氛围和迁移气氛(同事们对学以致用的态度),都对学员的学以致用产生重大影响。
无论是系列课程,还是一次培训课程,都是一个项目,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HR、学员主管、培训师和学员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让培训变成一种能产生商业价值的投资。这条路很长,大家一起努力
备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