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额鲁特·珊丹2009年9月16日锡林郭勒草原工作日记

标签:
转载 |
分类: 评论杂谈 |
1-16朱博儒:旱地五个银元,熟田九个银元。这个数字要注意,查阅相关史料,待定。不能确定的数字,尽量模糊化,以免出错。
1-16注:达尔罕;具有神圣的、崇高的、不可侵犯、禁地之意。与原剧本“达尔罕就是神圣无比、英勇无敌的意思”有出入。故而更正为“达尔罕就是神圣无比、崇高不可侵犯的意思。”
1-35注:居住蒙古包的人家不设院墙。因场景改变,故而台词做了些许的调整。
2-1朱博儒是满族,姓朱尔吉特,满族人称母亲为额娘。
2-6注:这一场的祝赞词要用蒙古琴书“乌力格尔”的形式表现。此处应用低音四弦琴,马头琴不能用来说唱“乌力格尔”(琴书)。马头琴应做为陪衬乐器,而不是主奏乐器。
2-16嘎达身为王府卫队什人长,受王爷重托独自营救公子不太合理,身后应有几个卫兵。增补几个情节,之后顺着剧情的发展让几名卫兵与嘎达走散。
2-18至2-19之间【增补情节】仅供参考
第二集,嘎达的卫兵服饰和二少爷的王公服饰是一个很大的漏洞。嘎达自奉天一路护驾达王新婚归府,肯定要穿卫兵服,从二人的服饰上来看,让土首相信嘎达就是达王的二少爷,很难……
3-5嘎达来时骑的是达王的乌龙马,那匹马呢?如果是一匹普通的马,漏掉也就算了,但恰恰是王爷倍加珍爱的一匹宝马。前面是不是需要一个交待,若需交待,填补下面的情节——呼德尔带领土匪追撵包明远时,伊德尔解开乌龙马,拍拍马头说:从现在起,你不再是达王的宝龙驹了,而是我的坐骑……说罢,跨上乌龙马,纵马追撵呼德尔等人。
3-26注:民国年间没有动物园,因此改动了朱博儒的台词。
4-3原剧中的描述是呼德尔临近包仁钦家时,戴上了一个类似于蒙面大盗的黑头套。这不适合草地蒙古人的性格。因此改成“呼德尔把帽沿压低”。民国时期,蒙古人有戴毡制宽沿沿礼帽的习惯。
4-6民国时期,蒙古人没有披麻带孝的习惯。蒙古人的葬礼很安静,没有哭天抢地的场面,而是在喇嘛的诵经声与神秘的钤鼓声中完成的。很庄重,但不喧哗。
4-10这场戏中的音乐,是典型的现代歌曲,西蒙曲调,嘎达梅林的故事发生在东蒙科尔沁草原,一定要使用东蒙民歌
4-11朱博儒说:王爷,奴婢读过《蒙古秘史》。有误,秘史中没有有关于苏鲁锭的传说。况且朱博儒也读不懂那时的清代版本蒙古秘史。
4-18注:主题歌只有四句,不完整。
4-21牡丹“当当两枪”打死一只野兔,就成了名扬八方的神枪手?蒙古人女人用狩猎工具陶力棒都能打倒飞奔的野兔。故而改成击落大雁。
4-23达王吸大烟的场面太多了。故而改成朱博儒递茶。
4-37朱博儒是一位知识女性,抱猫的镜头反复出现多次了。
5-1民国时期,蒙古人没有挂彩旗的习惯,因此改成五色幡旗(红黄白绿蓝)
5-5剧中描述“嘎达佩着专依达饰标”,这个错误一直延续到剧终,而且达王、梅林都是以饰标来展示身份的。王府等级制中根本没有饰标、授带一说。前面的戏已经拍完了,无法更改,但后面的戏不要再出现饰标和授带了,因为任何一个略知民俗的人,都会认为这两样东西太假。
5-6割草刀是南方的叫法,北方叫芟刀:东北及东蒙地区打草的专用工具。芟(发音:善)。
5-13老僧是汉庙是称谓,和藏传寺庙中的喇嘛是两回事儿。本剧千万注意,不要混为一谈,混为一谈要闹出国际笑话的。另外,老僧念阿弥陀佛,而喇嘛们不念阿弥陀佛,只念六字真言或说一些箴言、祝福语,例如:顺意者心胸开阔,吉祥如意等……
5-24科尔沁蒙古人习惯上称后母为姨娘、或姨妈。因此改变了包明远对朱博儒的称呼。
朱伯儒是做后母的,讲话要有分寸。因此改动了她的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