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语文的有效课堂教学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新课标的推行要求有很多的变化,每个教师都在适应教学的改革,改进自己提高自己,下面是我自己的实践经验,希望各位同仁给与建议。
一、教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合理利用课堂时间
一堂课,老师讲的少了,多出来的时间怎么办?所以“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学方式,它不但脱离了教学的实际,而且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我们应该懂得充分利用课堂的45分钟,将语文相关问题在课堂解决,切实缓解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这无疑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语文学习离不开“听、说、读、写”,一堂课无论怎么改,都应该遵循语文学习的这个规律,单一的教师授课,只解决了“听”的问题,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加入其它环节,来强化学习的效果。所以老师的讲解要少而精,以诱导为主,让学生来“说”,让学生来点评同学的回答,倾“听”别人的理解。一旦达成了知识上的共识,不妨当堂做上几道题试一试;遇上好的文章,要带着学生多读几遍,体会一下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作为教师,不要急着将一个所谓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更不要害怕学生的答非所问。课堂45分钟,就是一个语文的魔方,可以在你的主持下,有读、有写、有听、有说,变幻出一场语文的盛宴,而学生就是赴宴者。他们沉浸其中,方能领悟语文的美妙之处。
要注意的是,随着电脑的普及运用,作为一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形式,但不能一味地依赖多媒体技术。所以教师在充分享受互联网快捷便利的备课的同时,对课件不能只是简单地实行“拿来主义”,需要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必要的调整。好的课件首先应该是有针对性的,这样才可以在其帮助下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切合教学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调动学生,该讲则讲,该练则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
二、要强化互动教学,让学生活起来
在强化互动教学课堂时,应根据实际制定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所谓三位一体的新课程教学目标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心中始终要想着学生,人的发展是设置一切目标的依据。教学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体验,才是可持续的有远见的。
教师上课讲什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的,曾经研究不出来的部分。”这也是说,教师应讲在“点子”上,要重在引导上,更多的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要巧妙地设计,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有东西探究,从中萌发创新意识。
我们设计每一堂课的时候,都要做到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妙趣横生。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体验课堂内容,观察学生的探究动向,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在大胆放手让学生体验的同时,强化互动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练,多讨论。学生的创新意识往往都是在这种亲身体验中产生的,让学生有一个自己展示的平台。
我们必须让学生放开手来,大胆地“动”起来,真正地“活”起来,“乱”起来,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的老师“抬杠”,因为我们都不愿意看到自己所培养出来的莘莘学子只会看人眼色行事,唯唯诺诺,这样,怎么爆发创新的火花呢?我们还要允许学生“胡思乱想”,“胡说八道”,可以“朝令夕改”。这需要我们有一双明亮的慧眼,把我们的学生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为他们导引正确的方向。
三、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以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目的
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没有创新就没有生机和活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在鼓励学生质疑求异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激励学生求异探新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这是新课标的基本目标含义。但为“创新”而“新”,以致在“新”的玄虚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忘记了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确有舍本逐末之嫌。新课改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学过程是学生逐步形成认知和认知发展的过程,是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从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动态生成教学追求真实自然,课堂再现的应该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境。
语文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学科,你想真正成为一名好老师,就要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更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在教学设计中,一方面要深思教材的处理和教法的选择,另一方面更要熟虑怎样聚焦课堂,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识基础、情感体验等要素,合理使用恰切的教法,这样,也只有这样学生能力的形成才能落到实处。我认为,创新是必须的,关键是如何创新,怎样让创新为形成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形成服务。那种只为创新而创新,只能是缘木求鱼,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有伤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