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的探究性学习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探究学习的范围包括课内的、课外的和自我语文学习方法的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准备与期待、阅读欣赏与质疑、阅读反思与批判、语文实践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从而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探究性学习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土壤,应当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那么怎样才能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一、创设情境,构建探究平台
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是实践性,它能充分突出学生的实践,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技能。但从目前我们的教学环境来看,学生缺乏大规模的实践锻炼机会,因而我们可依据现有条件,在必要时适时点拨,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手段进入情景就很重要了。从心理学理论中,我们知道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是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时,就不能单调地进行读写听说的训练,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二、发现问题,引领学生探究
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其终身受益。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1)提出的问题要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能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感受知识的逻辑性,体验知识的形成性。(2)问题的程度要合适,能照顾全体学生的需求。(3)凡是学生能探究得出的,老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老师决不暗示;要尽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
三、拓展主题,激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
进行拓展探究时,很多内容不在文本中,而在学生的广读博采、社会积累、生活经验与人际交往中,所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语文实践,在语文探究课中尤其不能忽视。因此教师可以从内容的开阔性、角度的多元性等诸方面为学生搭好学习的台阶。
总之,语文探究性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它的实施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单方面控制课堂的现状,有利于课堂和自然和谐,有利于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张扬,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