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教学“背景资料”的优化策略

(2021-10-06 17:09:27)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张小波

兴趣是阅读教学最有效的推动力。师生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如何达到共鸣的状态,特别是阅读接受主体的学生与作为审美客体的文本之间经常会出现困惑、迷误、疏离,这是语文教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就得运用背景资料“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包含“知人”“论世”两个方面,“知人”,就是了解作品的作者,既包括他的生活经历、政治遭遇、思想倾向,甚至家世、交游等,也包括他的创作个性、文学修养、审美情趣,甚至师承、流派等;“论世”,实际上是要了解作品与它产生的时代的关系。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有效地优化“背景资料”层次,笔者认为应该地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阅读教学“背景资料”的优化策略

一、追寻踪迹,突破重点、难点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或解决教学难点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学生的感触仍不深,还可能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而在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后“知人论世”,能活化文本内涵,将重点难点化难为易,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如教学《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时,对“景”“情”“理”的探究,其中感悟“然是中有深趣矣”是教学的难点,让学生结合文本初步感知“深趣”后,教师可以适时引入对王维后期诗歌的介绍: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渗透着佛禅思想和意蕴,诗境偏于冷静孤清,是作者静谧澄澈的心灵天地的折射,体现了清悠空灵、闲淡、冷寂、悠然自在的情趣。这样,学生就能对王维有了立体的感悟,深入王维静谧澄澈的心灵天地,感受到他对自然万物独特超群的感悟能力和对超凡脱俗人生的追求,以清寂雅净的胸襟与闲静从容的心态,带给人恬淡和宁静的心境。

这样,可以改变教师单枪匹马、一味讲解重点难点的局面,适时的“知人论世”能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达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进而突出重点,击破难点,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二、深层探究,领悟文本主旨

文本的主旨是文章的灵魂,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学生感悟文本的最终目的应是情的感染、德的熏陶、知的教化、理的启迪和行的标准。学生在感悟主旨的过程中往往只停留在其表层,为了能进行深层的探究,就得在“知人论世”上大做文章,以拨开遮蔽学生眼睛的云雾。

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挖掘字词所蕴涵的意义后,可引导学生在“多情”指的是什么、怎样理解文中的“梦”两个问题中感悟文本主旨,学生可初步感悟到苏轼对古代英雄的赞美,而自己却事业功名未有所成、郁郁于心、壮志难酬的感慨。由此引入苏轼在仕途上的沉浮的背景,特别是在黄州期间的生活境况。学生了解后,就能深入体会苏轼的情怀,像周瑜这样在赤壁“豪杰”中最为出色的“千古风流人物”都被“淘尽”了,一个渺小的“我”,尽管有着建功立业的“多情”,也会淹没在滚滚的“大江”之中,由此可见苏轼对功名虚幻的透悟与旷达超脱的情怀。

学生了解了特定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有助于准确地把握住文本的主旨,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三、细读咀嚼,挖掘文本价值

新课程提出,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提倡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寻找文本的价值意义——对文本的当代解读,为了让学生在诵读感悟后消除心中的迷茫与疑惑并能准确挖掘文本的价值意义,让学生独立发挥,进行心灵的交流。

如教学《我与地坛(节选)》,一般情况下教师只是给学生总结分析难句,或在分析句子上进行详尽的训练,而常常忽略文本价值。新课程关注挖掘文本的人文价值,我提问“请你像史铁生一样思考——假如你无论怎样努力,成绩仍是班上倒数几名,你认为你的努力还有价值吗?”问题展现后,学生只是三三两两地议论,不知如何理解。这时,教师就要将史铁生遭遇的不幸、对生与死的思考、不幸之后的努力等介绍给学生。学生被打动后,开始叩问自己的人生:“以前无论我怎样努力付出,回报总是很小……渐渐地我明白了,变得坦然,不再偏执和悲观,因为我认为付出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我辛勤地付出了,即使只有微不足道的收获,但至少证明了我是认真对待生活的……”“以前,分数和名次令我抬不头来,现在史铁生让我知道了每一朵生命都有盛开的理由。我要将分数、名次踩在脚下,走自己的路……”“史铁生引导我走出了焦略与不自信的阴影……”

通过这样在文本价值处引入“知人论世”,在阅读与思考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构建学生良好的精神世界。

四、鉴赏语言,追寻言外之意

古人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在文学作品中,每一个词句都具有双重的功能,即言外之意,我们每个人都会施加不同的外在信息,每个人都要寻求与他个人相关的特殊主题,每个人都会用不同的方式将文本转化为一种令人满意的一致的经验。在此情况下,教师应适时进行背景资料“知人论世”,营造一种诗意的想象氛围与独特语境,引导学生进入体验,追寻言外之意。

例如教学《呼兰河传(节选)》时,引领学生行走在字里行间的快乐世界里,“我家有一个大花园,在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的满足得意,“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的幼稚天真,“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的快乐小天地……要真正体味文字背后的言外之情,这时就得引入萧红反抗父亲指定的婚姻,二十岁离家出走,从此开始了漫长、曲折、艰苦的流亡生涯,先后坠入爱情的陷阱,在贫病中极力挣扎,最后客死于南方孤岛香港,年仅三十一岁。学生了解了萧红在漂泊寂寞中走完了她短暂的人生后,就能理解文字中蕴藏的人在孤独寂寞中越发喜欢回首美好往事,儿时的后花园寄托着作者生命中全部美好的记忆,祖父和后花园是她精神最后的慰藉与依托,是她的精神家园。感受到作者用文字来为自己谱写快乐,用文字来为自己找寻精神的栖息之地。

课堂上,学生在“知人论世”里品味语言之时能投入个人体验,“意”便生在言外,上升为为萦绕于语言上空的超语言的精神层次。

五、品尝意味,琢磨情节人物

文学作品的情节,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展开;文学作品里的人物,也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活动。离开了社会历史背景,就不可能正确地体会情节、理解人物,更不能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因此,鉴赏情节与人物必须“知人论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减少盲目性,同时还可引导学生运用审美的眼光去进行鉴赏。

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学生在对文本的阅读后对故事内容有了大致了解,但容易生发出“杜十娘为什么能积累那么多财富且有从良打算”的疑问,容易主观上同情杜十娘,憎恨李甲。学生的认识与理解显然过于单一化、平面化。这时需要教师对明代独特社会历史背景做详尽的介绍,例如“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金钱和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严重挑战,根深蒂固的封建门第观在金钱和利益面前开始动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由宗法伦理向利益驱动转变……”这就能解决学生的困惑。“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女子地位低下,通常被视作男人或家庭的附属品……而她‘久有从良之志’的打算和渴望过平凡人婚姻生活的想法都是很天真单纯的,久居青楼的她对社会缺乏真正的了解。”学生通过材料很快明白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李甲的行为是被允许和默认的,这样才能对李甲做出客观的评价。经过分析,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也就立体丰满了许多。

鉴赏文学作品的情节和人物,需要了解作家的身世、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因此,在鉴赏时及时进行“知人论世”很重要。

六、激宕回味,升华课堂教学

一个精彩的课堂结尾会为课堂增色不少,在结课时进行“知人论世”的拓展和应用,能让学生沉浸在无限的回味之中,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自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愚溪诗序》时,学生经过了探究,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已经到了一定高度后,为了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一层,教师可以这样引述:“公元805年,柳宗元等人入主朝廷,发动了一场政治革新运动,把矛头直指豪门贵族、藩镇节度使、宦官,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之事。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这场运动只维持了146天,便被族镇压下去。李纯上台后,柳宗元因执著地追求理想而被贬到永州做司马。皇帝将他贬到永州这个天然的大监狱,在此柳宗元个体生命发生巨大变化。环境的恶劣、习俗的迥异、方言的障碍,使柳宗元在肉体上和精神上受到严重摧残,使他备受孤独寂寞,非常痛苦。人生有价值的东西遭压抑,生命沉沦,被弃感、被拘囚感和生命荒废感陡然而生。在孤寂中他只好与自然山水对话,为了排遣淤积在心中的愤懑,柳宗元写了一组寄情于山水的诗,于是诞生了中国散文史上著名的‘永州八记’,诞生了《愚溪诗序》。在美丽文字的背后实际上饱含着悲凉悲愤,激越悲壮,饱含着悲剧精神。”

教师在学生情绪高涨的结课之时,知人论世,再助推一力,让学生的理解从感性的层面上升到理性的层面。

背景资料的适时拓展与应用,能优化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维护他们对文本相关学习资料的扩展与延伸,开阔了他们的视野。适时地“知人论世”,阅读教学才能走出“传授性教学”和“思维定式式教学”的传统领地,真正实现学生的能力提高与个性发展;适时应用和拓展背景资料“知人论世”,能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探究能力,也能增添课堂的语文味和趣味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