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写结合,真正提升语言水平

(2021-10-06 17:05:57)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丁维升

叶圣陶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鲁迅说:“文章怎么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

读写结合,真正提升语言水平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的吸收;作文是运用,是外化的表达。书读多了,见识广了,视野便随之开阔,写作时,就会构思、遣词造句,语言就会如“万斛泉水,滔滔汩汩,不择而出”。

一、读出自己,倾诉真情

“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的“独特体验”,就是让学生“读出自己”,即通过阅读文本而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己正经历的时代,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教师应高度重视让学生“读出自己”,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去感悟、去体验,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并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让作文写真话、诉真情。

例如《草地夜行》一课结尾含义深刻,可让学生根据草地夜行的情景,想向老红军牺牲后,小红军怎样走出茫茫草地到达陕北,再以《小红军终于走出草地》为题进行续写。又如,学习了《孟浩然之广陵》后,学习懂得了李白对老朋友情深谊厚。教授可启发: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为老朋友送行?他怎么为老朋友送行?他们在黄鹤楼上怎么想的?会说些什么?看着孤帆远去,李白心情怎样?学生受到启发后驰骋想象,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情景跃然纸上。

二、读懂蓝本,入门悟道

许多教材有明显的协作顺序和结构,是学生学习写作很好的蓝本。为了培养学生在作文中能言之有序,可以指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或总分的结构学会有条理的表达或描写,指导学生入门悟道。

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六自然段。这段共四句话,第一句总写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然后从鸟多,鸟蛋多,鸟粪多三个方面具体分述。这种先总的介绍,再分别具体描述的段落对于学写作文的小学生来说,有很强的示范性。于是教学到这,我让学生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自由谈谈读了这一自然段的感受:“思路清楚,条理明确。”“让人一目了然。”……于是我趁热打铁:现在我想请你也来试试,观察一下花坛中的菊花,看看菊花的花瓣、花蕊的形状、颜色,用鼻子闻花的香味,再以“花坛中的菊花盛开了,多么美丽啊!”为总起句,按观察顺序把菊花的形、色、味具体说一说。之后随机指导他们把刚才所说的内容写下来,效果很好。这次片断练习的成功,就在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的“例子”,学生有例可仿,事半功倍。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去过的一些风景区或某一个景点,先用概括的语言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景点的最大特点,再试着给大家用具体的语言描述一下。课堂顿时热闹起来:“莽塘溪最大的特点是山水交融,风光秀丽。……”“五溪文化广场最大的特点是广阔美丽,而且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我们的校园最大的特点是美丽整洁,充满活力……”在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表述中,这种总分式的段落表达形式已在孩子们的心中生了根。作文难关不攻自破。

三、填补空白,丰富内涵

小学生在阅读、作文的过程中通过听、说、读、写等语文活动,形成和发展观察、思维、理解、记忆、表达等能力,在各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思维能力起着主导和核心作用。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总是伴随着语言的发展。发展语言的基础则是读写结合。在读写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中发展了语言,又促进了思维发展,思维能力的发展又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在不断反复中,开发了智力,形成了能力。

以《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教学为例,教学时可以提出:课文都写了哪些“亲人”,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他们是“亲人”。教学时,我抓住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的事情,学生很容易理解朝鲜人民是志愿军的亲人。其实,作者还有一个重要的用意是告诉读者,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献出了鲜血和生命,也是朝鲜人民的亲人,他们是互为亲人。这一层意思,可以用“从读学写,读写结合”来培养思维能力,发展语言。先让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志愿军向大娘话别时,是分三层意思说的,首先是劝大娘别送,再回忆了两件往事,最后赞扬了中朝人民之间的友谊。这三层意思一目了然,学生都会看出来。语文教学不但要让学生知道“写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写”。这三层意思中,最重要的是第二层(回忆往事),要仔细推敲。填补空白时,是让学生代替“大娘”、“小金花”、“大嫂”接着志愿军的话往下说“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过渡时要接的顺。如:“孩子们,你们要回国了,我更忘不了你们啊!”“曾记得……”(回忆往事)。最后抒发感情,做到天衣无缝。

四、推敲词句,品味标点

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章取材新颖,布局合理、语句优美,多是写作范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让学生读通读透,为写作积累丰富的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使学生“满腹经纶”,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从而培养造句的能力。

如教学《荷花》一课时,我觉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的“冒出来”用词十分准确,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运用换词的方法,体会“冒出来”一词的巧妙之处。我是这样设计的:“冒出来”是什么意思?通过引导,学生就明白到“冒出来”一词写出了由于池里的荷花挨挨挤挤的,荷花必须用力向上长,才能长出来。因此,这个词用得十分的准确。在学生的写作中,他就会潜移默化地运用上一些好的词语。

课文《安塞腰鼓》写到:“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交织!旋转!凝聚!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在一段中有一个省略号,对于这个省略号千万不能轻易放过,因为在这些看似“无”的空白之处,实际上却存在着极其丰富的“有”。抓住这个符号,让孩子也来当当作家,充分展开想象,安塞腰鼓的美和闹还体现在哪。教学中抓住这一切点,让孩子们有感而作,写出了他们的想象,同时又深化了主题。

五、积累语言,根深叶茂

古人把阅读比作根,把作文比作叶,根深才能叶茂。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话道破了读与写的紧密联系。教师要启发引导他们准确地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认识,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读中提炼,读后练笔,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让他们“胸中有沟壑,下笔涌千言”。

如《颐和园》一文,层次分明,结构清楚。课文按“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的顺序介绍颐和园,文中的优美词句很多,这些都要让学生弄懂、学会。教学时,我们注意引导学生把积累语言与品评词句结合起来,通过对优美词句的反复诵读,通过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语句,通过对自己所喜爱的句子的背诵,既培养了学生品评语句的能力,又培养了积累语言的习惯,为以后作文时语言的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如,教学《林海》一文中的“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一句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这句话把兴安岭当作什么来写?你认为这样的写法好吗?好在哪里?我没有停留于表面的文字分析,而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这句话的绝美意境: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寥寥数语不但勾画出兴安岭绝美的风光,绚丽的色彩,还充分地表达出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待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充分理解这一切后,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你能运用这种手法描述一种事物吗?由于学生水平不一,所以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水平较高的同学我要求他们不但能说,还应从字里行间渗透出自己的某种情感;水平中等的同学要求他们围绕一个中心,能说几句连贯的话;水平较差的同学能用拟人的手法造一个句子。由于给孩子们提供了有效模仿与借鉴的对象又进行了分层训练,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全班学生95%能做到语句通顺。80%的学生能达到内容具体。60%的学生能做到内容新颖,用词准确。所以这次练习效果很好!“你瞧,那条银鲤浑身缟素,唯嘴唇上一点腥红,像是爱美的姑娘抹上了鲜红的口红。”“鸟儿小巧玲珑的脑袋上像包着橄榄色的头巾,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犹如一潭深水,嘴巴微微努起,做出一副娇羞状。”“整个城市一下子沉默了。……”“……一些碎纸与塑料袋也在狂风中肆无忌惮地狂舞。风更肆虐了,夹着雨点猛扑过来,似乎不把我手中伞撕破,绝不罢休……。”在练习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拟人的手法,而且学会了如何在记叙中用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六、掌握结构,仿写段落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寻找课文中有特色的精彩语段,引导体会作者的表达情感,感受语言的魅力,进行有针对性的仿写训练。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积累应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的词语,进一步夯实语言基本功;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开门见山、设置悬念、渲染气氛的作文开头形式;从段落的仿写中,总括全文、提升思想、前后照应、令人回味的结尾技巧。

在教学《倔强的小红军》时,文中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笑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让我们感受到了此时的小红军正在忍饥挨饿,生命垂危。可见外貌描写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能起到的较好的作用。仿造这一段,让生对不同的人物加以描写,有一位同学这样写到:“他圆圆的脸蛋,白白的皮肤,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高高的鼻梁,薄薄的嘴唇,一笑便会露出洁白的牙齿,嘴角边露出两个深深的酒窝,可爱极了。”这样学生的仿写就成了自己经历与他人经验的统一。再例如在我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感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仿照这首诗的第26节写一到两节。都是以“我们爱你——”开头。很多学生能够很好的写出了对祖国的赞美的诗句。时刻注意抓住文本空白对学生进行仿写,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增强了感受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七、仿中见创,抒写自己

指导学生模仿作文仅是初期习作的一种手段,而最终目的还是学习创作。所以学生在模仿有了一定的基础后,要设法向创作过渡。在仿写中不断增加创作因素,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所见所闻,从模仿到创作。

如,《镜泊湖奇观》中具体写镜泊湖景色最大的特点是自然朴实而又绮丽多变的一段,是一种典型的总分式段落。这种先总的介绍,再分别具体描述的段落对于学写作文的小学生来说,有很强的示范性。于是教学到这,我让学生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自由谈谈读了这一自然段的感受:“思路清楚,条理明确。”“让人一目了然。”……于是我趁热打铁:现在我想请你也来试试,回忆一下你所去过的一些风景区或某一个景点,先用概括的语言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景点的最大特点,再试着给大家用具体的语言描述一下。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南湖风景区最大的特点是山水交融,风光秀丽。……”“中心广场最大的特点是广阔美丽,而且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我们的校园最大的特点是美丽整洁,充满活力……”孩子们各抒己见共概括出20几个景点的特点,在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表述中,这种总分式的段落表达形式已在孩子们的心中生了根。此时随机指导他们把刚才所说的内容写下来,效果很好。我想这次片断练习的成功,就在于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的“例子”,学生有例可仿,再加上实际生活中的景点给孩子们提供了写什么的可能,使学生在掌握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自创。

再比如教学《穷人》一文中桑娜忐忑不安的内心描写后,学生在掌握了课文的这些表达方法,在写类似文章时,就会产生了迁移,力图在自己的文章中体现以心理描写来烘托中心。我也曾让学生写一段话来表现自己的某种心理活动。一个孩子写自己把钥匙丢了后的心理活动:“我怎么能说钥匙丢了呢?这一说爸妈肯定又是一顿臭骂,什么粗心大意呀,马虎鬼呀,邋遢鬼呀,主要还不是这些,万一爸爸整天阴着个脸,我又得处处看他的脸色,那滋味实在不好受。……”一个孩子写自己想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的复杂心理:“不行,这样一问,没准刘老师会怪我扰乱课堂,同学会笑话我真蠢,后面听课的老师会不会认为刘老师的课没讲好!……哎呀,怎么办?怎么办?”

读写结合,由“仿”到“创”,不断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写作的能力。

总之,只有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读写结合中,学生的习作能力才会逐渐提高。让我们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读写相结合,为学生铺设一条平坦的写作之路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