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刘娜
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
我对比研究了一些成功的课和失败的课,关于思维素养的一个重要特征,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学习新教材的过程当中,教师就应当看出和想像出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怎样进行的,学生是怎样感知教师叙述和讲解的东西的,以及他们在认识的道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在一些课上,教师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想里,而看不到学生是怎样感知他的讲述的。表面上看来一切都很顺利,学生在听讲,在思考,然而到了这节课结束时才发现,只有几个最有才能的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有一点似懂非懂的观念,而班上的大多数学生却毫无所得。也有另外一种课。教师始终注视着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他用不着等到下课后再去了解学生是否领会了教材。他在课堂上就能看出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情况。他一边思考自己所讲的东西和让学生理解的东西的含义,同时还在思考自己的教育技巧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在自己所做的事情跟所收到的效果之间有着怎样的依存性?
由此可见,教师的真正的思维素养,就在于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就能找出一些工作方法和形式,使他能够看见学生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
教师的知识超出教科书的范围越远,他的话的含义就越深刻,学生从他的讲述的字里行间学到的东西就越多。
真正能够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
有的教师动了很多脑筋,力求把自己所讲解的一切东西都变得明白易懂、毫无困难,使得学生往往用不着再进行思考。对这种课似乎可以用“两分法”来评价,如果就教师的讲课情况来说,可以说是好课;如果就学生的脑力劳动情况来说,只能说这种课很平庸。
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
教师在自己的关于教材的思考上使用的精力越少,则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越高。如果教师把全副注意力都用在自己的关于教材的思考上,那么学生感知所教的东西就很费力,甚至听不懂教师的讲述。这是因为少年的脑力劳动有一定的特点:抽象思维逐渐成为学生思维的显著特点,学生用心地感知新的信息,同时积极地思考、加工这些已经获得的信息。这就对教师传授的信息的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应当准确、清晰,不应使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透彻理解和系统化进所进行的积极的脑力劳动发生紊乱。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在由事实到概括的过渡中,如果少年感觉到思维的脉搏的跳动,那么这种过渡就是思维最迅猛地成长和最富于充实的情感的时期。
要使学生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越多,就越有必要进行概括性的研究,使学生通过思考和推理而脱离开具体的东西。
具体事物跟概括之间的依存性对学生越明显、易懂,学生的主观性体验就越深刻。
必须十分谨慎地对待激发脑的“情绪区域”的问题。
我们首先是以掌握具体的东西跟抽象的东西的适当比例来激发“情绪区域”的。在普通的、一点也不显眼的事物中,隐含着重要的、有世界观意义的真理,应当用这一点来引起学生的惊奇感。对少年来说,感兴趣的并不是什么特殊的、外加的东西,而是教材的实质本身。我们在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后,就没有必要一直去刺激脑的“情绪区域”了。
能够把少年“拴住”在你的思路上,引着他们通过一个个阶梯走向认识,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
实践证明,当课堂上所讲的教材里既包含一定“份额”的已知的东西又包含一定“份额”的新的东西时,才能唤起建立在思维的本质上面的稳定的兴趣。
如果把全部精力长期地用在记诵上,就会使学生的智力才能变得迟钝。
在许多课上,我们在讲课开始以前就向学生提出明确的目的——要理解教材的逻辑组成部分,不要记住所有的东西,只要求记住最重要的。学生们以强烈的兴趣来对待这种活动,因为这样做是符合他们的乐于思考的愿望的。少年们逐渐过渡到完成极其复杂的作业:一边听讲,一边把教材的重要的逻辑部分及其顺序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