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三部曲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余爱龙
多年来,语文教学存在着“少慢差费”的严重弊端。问题的症结在于很多教师的教学不是服务于学生,而是服务于自己。他们“教”教材,“教”教案,“教”自己,就是“不教”学生。其实,语文教师只要掌握好了“读、讲、练”三部曲,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一切从服务于学生出发,就能让语文教学变得“多快好省”。
三部曲的精髓就是:一读,以读为本;二讲,以讲为要;三练,以练为标。
下面以《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为例。
第一部曲——读:“读什么”、“怎样读”。
以读为本,读中有讲。但“讲从读中来,到读中去”,最终为了“读好”。
1.“自主尝试”读。至少2遍。
(1)初读。让学生自由朗读,用笔圈划生字词。此环节主要是读准字音节奏,理清段落,读通顺、重积累。
例如:(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5)怀民亦未寝:(睡)(6)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2)再读。让学生个读、齐读,大声朗读,并思考:本文写了什么(人、物、事、景)?读后要求学生用“五个W”(who,when,where,what,why)概括文本内容。或请学生用“这篇文章开头写了……中间写了……结尾写了……”句式说话
2.“合作学习”读。
(1)生生合作。比如学习生字词,甲同学不懂的可以提出来,乙同学帮着解答。
(2)师生合作。比如教师提取有朗读训练价值的语段,指导学生朗读。
3.“情感体味”读。
(1)读喜欢的段落。说说喜欢的理由,再读出自己理解的情感和韵味。
(2)分角色朗读。说说对角色的初步认识,再读出角色的情感和感受。
第二部曲——讲:“讲什么”、“怎样讲”。
以讲为要,讲不离读,但“读从讲中来,到讲中去”,一切为了“讲好”。
1.“自主提问”讲。
a.学生自己整理课文,提出问题。(不害怕,敢提问)
提问方法点拨:从课题提问,从主题提问,从故事情节提问,从人物关系提问,从语言文字提问……
b.师生一起整理问题,提取指向文本核心价值和教学的核心关键问题。或是一个问题,或是一个关键词语,或是重点句段。
2.“合作研读”讲
包括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或回答问题,或品读关键词语,或品析重点句段。
学生汇报展示,教师点拨引导。
比如咀嚼本文语言环节,请学生用“……一句最好,它美在……”句式说话。如文中千古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所蕴含的连环比喻、动静结合、正侧相映、澄澈透明、冰清玉洁、情景交融、磊落胸怀等知识点就应该详细讲。
3.“品评提升”讲
回到整体,或提炼主旨,或品析人物,或评鉴文字,或习得方法,或畅谈感受。如可先让学生寻找出本文关键词(欣然、无与为乐、闲人等),琢磨文眼,品味情感。然后请学生用“……一词,暗含着作者……的心情(感情)”句式说话。
第三部曲——练:“练什么”、“怎样练”。
此环节提升学生学以致用、模仿创造的能力。教师可以设置如下三练:一练积累、背诵。布置学生抄写精彩语段,当堂背诵课文。
二练读写结合。比如结合本文思想内容设置一道“当你身处逆境时”口头作文,或学习本文写作技巧可设置一道写景片段描写等。
三练知识迁移。教师可事先找到与课文类似文章,要求学生比较阅读,也可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比如请学生用“我从这篇文章中描绘的意境联想到了(类似或不同的意境)……由苏轼想到了(类似或不同的人)……”句式说话。
练习环节不必面面俱到,选准一点或两点即可,也可以主题集结的方式,统筹听、说、读、写、诵的训练。必须有分层意识且当堂完成。
需要说明的是:三个环节并非按部就班,可以交叉进行,甚至重叠取消。具体每篇教材的授课课时也并不一概而定,可以灵活设置,一般精读课文设计为“二——三课时”,略读课文则“一课时”,但基本依循上述三环节进行教学。
总之,教师要根据课型特点和文本特质,突出“读”,略化“讲”,精简“练”。一切以“生”为本,凡是学生能够做到的,就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展示,再经教师的点拨,不但对知识的理解加深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变主动了,课堂上学生更加生动活泼,积极思考了,学生的学习力就逐渐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