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导教学的误区与对策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作文 |
分类: 教学研究 |
龚志华
作文指导教学已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高中来说,每期四个专题,总共20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写作话题和写法指导。这些写作专题按理来说应该落到实处,不过就具体实施来说,却不尽人意。在作文指导教学这一块上存在如下误区。
一、作文指导教学的误区
误区一:完全依托教材,没有具体实施方案
一些老师不明白,教材中的作文专题指导仅是一个指引,并非具体作文指导教学方案,不具备普适性,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将之具体化、合理化,变成可行性作文指导教学方案。
这样一来,作文指导就变得粗疏、简单。基本的是两类作法:
1、教师梳理教材写作知识点,略为例析,然后让学生作文;
2、让学生自己看指导内容,然后安排作文练习,把指导重心放在练习题上。
误区二:完全抛开教材,另行一套
一些老师没有认真研究教材中作文训练体例及其价值,只是从高考作文考试角度来实施作文指导教学,考什么,就练什么,就指导什么,而不考虑高中生走向社会后所需要的实际作文能力。
以上两大误区,源于对教材认识的认识与处理。前者不重学情,过分信奉教材;后者则不信任教材,另起炉灶。
笔者认为这两种做法都不可取。
误区三:重视写作知识与方法,忽视思维休操训练
写作离不开技巧,这是语文老师都明白的道理,而技巧则需要写作知识来转化。只是写作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仅靠知识与方法是不行的,还需要思想,需要思维跟进。可是有的老师却忽略了写作思维的训练。
误区四:忽视对学生生活的唤醒和阅读积累的挖掘
或许有的老师有这么一种思想,这就是写作是学生自己的事,作为老师只需传授写作知识和方法即可。至于学生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内容表达,选择什么样的阅读所积累素材,融入什么样的思想,全然是学生自己的事。诚然这一些,的确是学生本身的事,不过唤醒与引导必不可少。
误区五:只重视老师的“导”,不重视对学生的“听”
一些老师的写作指导课上,很大程度,占据时空的还是老师的“导”,却不大注意对学生的“听”。
可能在一些老师看来,这一些有什么可听的,自己拥有的绝对超过学生。不过作为写作指导,显然不是比拼,而是帮助与引导,而且学生具有的不一定老师具备。所以需要老师放下架子,注意听学生们的交流。听学生们的种种交流,既是弥补,又是了解学性,有针对性地“导”,这样才能加强写作指导的有效性。
以上误区,源于老师的教学观念错误。
所带来的缺失是严重的,久而久之是可怕的。
针对以上误区,笔者提出如下对策。
二、作文指导教学的策略
对策一:不迷信教村,也不放弃教村。在认真把握教材基础上,将作文指导教学具体化、完善化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作文专题指导,分为两大层次,基础级能力训练(高一训练、发展学生的记叙能力,高二训练发展学生的议论能力)和发展级能力训练(包括“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写作能力,集中在高三上学期)。总的是初中写作的发展与提升。
高中作文专题指导体例,总的来说是符合教学实际和现实需要的。
这一体系,我们可在保持的情况下,丰富与补充,比如说说明能力和应用文能力。可以辅以周记、随笔,以实现写作训练“点”与“面”的结合。
具体到某专题,还需老师在理解与把握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进一步丰富与补充。这里拿人教版必修四第一专题“解读时间学习横向议论”为例说说。
这一专题指导,教材上分为三块“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
就写法指导来说,教材是明显不足的。如何横向议论,其实并不容易。我们可以抓住教材上如下一段文字来展开写法指导与实践:
横向展开议论,是围绕一个观点,在同一个层面上,从不同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平行展开,互不交叉。
1、下定义分析法
所谓“下定义分析法”,指的是就文章中心论点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从“是什么”的角度阐释内涵或外延,这是最常见的提炼分论点的方法。也可叫“分解法”。
常用的表述方式是:“某某,是一种……”。
包括两种小类型:
(1)追问特点内涵法
即从“是什么”的角度展开。针对议论话题本身(或话题关键词),运用横向思维,根据它不同的内涵或外延进行多角度分析。
如《论时间》抓住时间特点从四个角度分析时间:
时间很玄妙。时间是个谜。时间不可捉摸。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正的。
(2)追问对象法
即从“关涉谁”的角度展开,也就是看议论话题的两端可涉及到哪些对象(人,事,物及相关问题)。
论点:不只有钟表计量着时间,自然这位睿智的老人在替人们认真地计量着时间。
分论点:(抓住时间与生活的联系,追问对象)
生活中的平凡变化悄悄地计量着时间。
永葆青春的文化用文字默默地计量着时间。
人生的价值用创造发明动态地计量着时间。
2、因果分析法
这里的“因”是指分论点,“果”是指中心论点。指的是在确立了中心论点(果)后,分析达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从“为什么”的角度设立分论点。
常用的分论点表述方式是:“因为……,所以……”。
如谈“珍惜时间”,可设置三个并列的分论点,分别是“珍惜时间,可以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获得永恒的快乐”“珍惜时间,可以让我们的生命在空中画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珍惜时间,可以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辉煌。”,使用了“因果分析法”,从“为什么”的角度提炼。
3、条件分析法
这里的中心论点是指“结果”,而分论点是指满足结果的“条件”。这种分析方法是从“怎么办”的角度来设立分论点。
(1)追问办法法
即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主要是追寻解决或达到的方法和途径。分论点常用的表达方式是“要……就应该……”
论点:珍惜时间
分论点:(抓住名言启迪,追问办法)
杰克伦敦告诉我们,惜时,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柳比尔歇夫告诉我们,惜时,要合理利用、安排时间。
毛泽东告诉我们,惜时,要让生命的每一刻都有意义。
(2)追问结果法
即从“会怎样”的角度展开。主要是回答结果和效能方面的问题(意义、作用、价值、影响),常用表达方式。分论点常用的表达方式“做到……就会……”。
这一写作专题的指导,其难点是“分论点的设置”,涉及到思维的发散,涉及到对事物或现象的多向认识,这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而教材则显得相当薄弱,这就需要我们加以补足。并且还要强化,如拟分论点,改分论点等训练。
对策二:写作知识方法和思维训练双并重
如人教版必修4写作专题二“发现幸福学习纵向展开议论”,就可在介绍“纵向议论”的知识与方法时,进行如下思维训练:
1、问答式思维训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2、锥体式思维训练(“摆现象”“揭实质、挖根源”“说危害”“指办法”)
3、纵向分解式训练
对策三:关注学生,唤醒学生生活,引领学生进行教材挖挖掘
如人教版必修4写作专题二“发现幸福学习纵向展开议论”,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幸福,探究幸福,还可从教材中挖掘幸福,深度探究幸福,品味幸福。
下面是笔者的教学内容:
生活中品幸福
(一)思维,请守住幸福(由四川保鲜膜男孩想到的)
1、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取决于自己怎么看
2、为什么幸福取决于思维选择
(1)辩证地看待事物就能获得幸福和满足;
贝多芬就是一位会看镜子的人。当有人问他是否为失聪而痛苦时,他说:“不,我很幸福!因为我仅仅失去了六分之一!除了耳,我还有眼、鼻、嘴、手、脚。”还有六分之五,这就是贝多芬从镜子另一面看到的幸福。
(2)善于自我开解就能获得幸福。
尼克松知晓自己患了癌症以后,竟微笑着这样诠释死亡:“酒吧打烊时我就离开!”这简直就是一个“阿Q”,一个美国版“阿Q”。在余留的生命中,他依然很幸福。这就在于他面对死亡,选择的不是恐惧不已,而是坦然笑迎。
3、要获得幸福,就要选择正确的思维方式。如极具开解性质的阿Q精神
以上是问答式。
(二)幸福,是爱的传递
4000里一颗心的生命接力
21岁的小叶走了,他的心脏被医生取出,飞行了1800多公里奔赴北京安贞医院。经过5个小时紧张手术,这颗“希望之心”在12岁男童小包的胸膛中有力地跳动着。
于小叶来说,他让生命延续,若泉下有知,他会感到幸福。
于小包来说,他获得别人的爱,内心充溢着的是幸福。
于运送者和医护人员来说,争取时间,抢救生命,他们同样感到幸福。
4000里一颗心的生命接力(现象)
爱的延续与传递,其实质是“给人爱”是一种幸福。(实质)
给人希望,造福他人,和谐社会(好处)
去掉私心,出于公心,付出行动(办法)
(三)幸福的意义全文的中心论点:幸福的意义在于保持本心。
摆现象:
中央曾做过一个“国民幸福指数”调查。许多民众都认为,当今的幸福生活,主要体现在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私家车,或是银行中一笔不小的存款。
挖根源,析危害,指出这实际上是一种物欲享受思想,如果这种物欲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产生危害,轻者让你不知不觉地失去了些什么,重者可能会误入歧途,走向罪恶深渊。
最后指明方法:(1)为大众奉献。(2)淡泊名利,怀有一颗纯真质朴的心。(3)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心中的那一个梦想。
这就是锥体式的行文体式。
教材中“挖幸福”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的幸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幸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的幸福。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幸福。
以上可构成论据。
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告诉我们:
“被人爱”是一种幸福,“爱别人”更是一种幸福。
蒙田的《热爱生命》告诉我们:
热爱生命、珍惜时间是享受幸福,而糟踏生命、挥霍时间则是破坏幸福。
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告诉我们:
好好思想,拥有尊严,是人类的幸福。
富尔格姆的《信条》告诉我们:
能手拉手,紧挨一起,是一种幸福。
以上可形成观点。
蔺相如的幸福在于宽容别人,成就国家;苏武的幸福在于委屈自己,守住气节;张衡的幸福在于不断发明,造福于民。
这一些可用于论证。
走向精神“品”幸福
1、读书是幸福的
(1)拥有书是幸福的。
(2)拥有书并能用心读更是幸福的。
(3)拥有天下有形之书、无形之书,且能静心读认真读,是最大的幸福。
2、从平淡中享受快乐是幸福
为什么呢?平淡中真味,平淡中有理解,平淡中有爱……
如何在平淡中享受幸福?
(1)认识平淡的意义
(2)平淡不等于平庸,做有意义的事
(3)追求诗意生活、诗意人生,少一份对功名的追逐,不一份现代的浮躁。
对策四:关注学生,在“听”中“导”,建立交流立体网络
听什么呢?“听”学生们的知识(已有的)、“听”学生们的经验、“听”学生们的生活、“听”学生们的情感、“听”学生们的思想、“听”学生们的阅读积累,从而知道学生们不再需要什么,特别需要什么。这种立体交流是必要的,这种“听”是必要的,“听”是为了更好的“导”,“听”是为了作文指导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