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王炜、陈长青
语文教材中编选的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佳作,是集中反映自然、社会、艺术、科学等客观美的结晶。引领学生去感悟美、鉴赏美,进而创造美,铸造他们美的心灵,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鉴于此,笔者尝试从阅读文言文中来掘一点“美”的金子。
一、感悟意蕴之美、含蓄之美。
要想真正领悟文章的含蓄美,就必须真正进入文章中与作者共呼吸、同命运。《阿房宫赋》一文难道只是作者在一味地渲染夸张阿房宫的雄伟和奢华吗?否也。杜牧作为晚唐良知之士,他是在借秦王朝的历史教训来向唐王朝敲响迷途的警钟。这就是一种“曲笔”,抑或含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进谏用糖衣裹着忠言,不但不逆耳,而且让齐威王欣然接受,最终取得了让其他诸侯国朝拜的效果。
二、感悟词采之美。
后人在形容曹子建的文章时,常赞其文“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诗文如果词采优美,读来就琅琅上口,一种美的享受的情感体验便会油然而生。课文几乎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引领学生用心去感悟词采之美妙,就成为语文教学的任务。《滕王阁序》中有:“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些文字读来真是一种享受!《阿房宫赋》:“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如此优美的句子,如果不去用一颗审美之心去感悟,岂不辜负古人?
三、感悟哲理之美。
许多文学家都是深沉的思想家,他们的文字的枝叶间常常隐匿着智慧的哲理之果。品读《游褒禅山记》一文可以领悟以下哲理:1.无限风光在险峰;2.凡事尽力而为,方可问心无愧;3.做事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4.如果没有勤奋,没有机遇,没有热情的提携者,人即使再有才,也只能碌碌无为。
四、领悟自然之美。
在语文教育中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作品中描绘的自然美,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的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自然美教育本身具有的想象性质,为学生在课堂上神游和倘佯于课文中描绘的自然美之境界提供了可能。如《项脊轩志》:“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志轩是归有光眼中的至真至纯的自然造化。阁中碧草铺于地,兰桂竹木杂陈其中,阶前人声悄悄,风声寂寂。三五之夜,云破月来花弄影,煞是可爱。置身于这种情景中,手捧一本书,时而读上几句,时而沉思,时而喜形于色,时而泣下沾襟,情感得到丰富,心灵得到净化,这何尝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呢?
五、感悟人性之美。
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再以《项脊轩志》为例来感受一下。作者寄情于朴素的言语中,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对祖母的回忆尤感人至深,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扉以及持象笏至的动作等,把对孙儿的关心疼爱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来。此外,妻婚后来轩的往事,从娘家回来后转述的诸小妹语,庭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无不真切感人。学生读来,对他们美好心灵的塑造将会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引领学生领悟人性中的个性之美,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通过文本品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