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形态背后的“隐形密码”(5)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许多去杜郎口、西下池等学校学习的校长和教师都希望复制这些学校的课堂模式,但是许多人都曾遇到这样的困惑:“临帖”时往往似是而非,课堂教学改革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他们只关注了课堂表面,而未能深入理解课堂背后的理念和支撑。
生命第一
汪兴益
“人本跨界大课堂”是进行课堂文化重建,实现由“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型的重要桥梁。它意味着课堂教学将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传承走向创新;学生的学习则由“苦学”走向“乐学”,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建构。
“人本跨界大课堂”遵循“教师为本、学生第一”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和生命质量,希望能彻底摆脱知识对教育的束缚。对于学校和班级而言,它就是池塘、草坪、树林等一切自然生命环境,充满活力,让每一个生命体都能成为有个性的自己。
从表面上看,铜都的班级中似乎没有管理,因为学生不会担任具体的班级职务。实际上,学校强调群体文化与高度自治,责任与义务是立校之魂。在铜都,每个人都是课程,每个人都是特色,每个人都不可替代。
“人本跨界大课堂”完成了课堂教学由“点线式推进”向“圈层式合作”的转型,进一步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校则将更好的教师资源、技术资源、科技资源、材料资源等植入课堂。
打破班级边界,可以实现多元共生、和而不同;打破学科边界,可以实现课程整合、多元发展;打破家校边界,可以实现家校联动、合力教育;打破课堂、教研、评价边界,可以实现校本管理一体化。
跨界的目的是更好地整合资源,进一步解放教师与学生,促进他们的全方面成长;跨界的理念支撑则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相互信任、合作共赢。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