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形态背后的“隐形密码”(3)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许多去杜郎口、西下池等学校学习的校长和教师都希望复制这些学校的课堂模式,但是许多人都曾遇到这样的困惑:“临帖”时往往似是而非,课堂教学改革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他们只关注了课堂表面,而未能深入理解课堂背后的理念和支撑。
育人先育心
李艳丽
育人先育心,通过改变人的精神世界,进而改变人的外在修为,这是一种由内到外的心灵觉醒,它要求课堂注重创造自由舒展的生命空间、注重提升师生内心的秩序感与和谐度。
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西下池小学“心课堂”有以下几个核心点。
落实课程观。“心课堂”对学习目标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科学、有梯度”。“合理”指符合学生的年段特点和课标要求;“科学”指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梯度”指在两个学习目标中,一个是由文本或教材事例而引发的思考和学习,另一个则要渗透实践运用和能力培养。课堂的走向重在教学思想的形成、学习方法的养成、学习行为的规范、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实践的应用,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真正从内容走向内涵、从形式走向行为,成为师生成长的共同体。
认知实体化。儿童认知形成的基本过程是感觉—知觉—概念,把儿童从感觉引向概念的过程就是智力教育。在实体化的学习过程中,学校依据课程目标,让学生通过身体的各个部位与感官,或者生活中已有知识的实体化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概念与情感。“心课堂”的实体化教学策略包括:概念和实物配对、概念和动作配对、概念和经验配对、方法和练习配对等。
建立安全感。“心课堂”的安全感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来体现,即教师对学生深刻的理解与尊重。在这样的课堂上,儿童是自由的,身体自由、表达自由、心灵自由、精神自由。“心课堂”通过师生之间的认同与陪伴,来实现生命的自我觉察与完善,从而完成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沟通。
形成秩序感。一个人要拥有自由,就必须遵守规则。规则使自由更加秩序化,使爱走向平等。“心课堂”的规则有:不伤害自己、他人和环境;别人的东西归别人所有,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支配;请等待、请归位;不打扰别人;学会说“不”;做错事情要道歉;拥抱表达爱;等等。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