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翟秀芳
长期以来,数学课堂教学中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只是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主导作用完全取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消极地等,机械地用。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渐消失。《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强调将思考权、发言权还给学生;强调“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能自己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确保学生充分实践,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怎样正确理解自主解决问题呢?自主解决问题的核心是“自主”,在具体操作中应突出“自主”,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有条不紊、灵活自如地展开教学,既要将学习主权交给学生,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八让”,特征让学生观察;规律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寻找;结语让学生概括;公式让学生推导;思路让学生探索;算理让学生讲解;结论让学生验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转变:
一、学生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
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启发、点拨、设疑、解惑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如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课前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各一对;课上让他们先用每对三角形摆一摆、拼一拼,看能不能拼摆成以前学过的图形。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学生拼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三种图形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回答:“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那么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最后,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的关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探索、观察、比较、讨论、总结,把旧知识与新问题联系了起来。
二、教学目标变“学会”为“会学”。
“教贵引导、学贵领悟”。教师要做到既教知识结构,又教学习规律和方法。应给自己定下时控目标:一堂课,教师的讲话一般在10分钟左右;学生作业当堂完成,教师当堂批改。课堂教学的一般结构为:导入后,首先布置学生自学;其次,组织讨论交流;第三,问题导引,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重点、难点;第四,集体质疑,启发点拨。请小组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讨论结果。教师着重对自学容易出现偏差和学生接受困难的问题,有意识地让优等生讲解演示,教师作少而精的指导。
三、练习方式变“多”为“巧”,拓宽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要求与之匹配的练习方式,它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练习设计改变过去“多”与“杂”的模式,注重练习的综合性、新奇性和开放性,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如教学“表内乘法”后,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6+6+6+6+6+5,并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比一比谁的方法多,有新意。
学生解法如下:
方法一:6+6+6+6+6+5=12+6+6+6+5
方法二:6+6+6+6+6+5=12+12+6+5
方法三:6+6+6+6+6+5=12+12+11
方法四:6+6+6+6+6+5=6×5+5
方法五:6+6+6+6+6+5=6×6-1
方法六:6+6+6+6+6+5=(6+1)×5
方法七:6+6+6+6+6+5=(6-1)×7
通过分析比较,学生交流多种解法,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欲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式变“封闭”为“开放”
教无定法,学要得法。教师要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这是面向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不但在学校里学,还可以在社会中学;不但向老师学,还可以向身边的人学;不但从书本上学,还可以利用电脑网络学。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生活;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如我在教学“相遇求路程时间”应用题时,让两位学生按要求上台表演。“两人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而行,直到相遇的情景”。这时,我问:“你们看了刚才两位同学的表演,发现了什么?”学生说出“两地”、“相对”、“相遇”等关键术语。我又问:“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学生纷纷举手提问:“他们各自每分钟走几米?”“他们几分钟相遇?”“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根据学生的提问,师生一起有选择性地整理补充成两道应用题:a、张丽同学和李明同学从甲乙两地相对走来,张丽每分钟走60米,李明每分钟走55米,经过4分钟相遇。甲乙两地的路程是多少米?b、甲乙两地相距460米,张丽和李明两位同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走来,张丽每分钟走60米,李明每分钟走55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先让学生独立来解上述两题,然后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并探讨各种解法。最后师生总结。根据学生的讨论,得出a题的四种解法:1、60×4+55×4;
2、(60+50)×4 ;
五、学生从“静听”转变为“积极思维”
波利亚曾说过:“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些猜想,他会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上的进展。”因此,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头脑,抓住可以猜想的每一个机会。同时要精心指导,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猜想方法,使学生能进行比较合理的猜想,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去验证,把猜想变为现实,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发展。教师要对教材中的猜想因素进行深入挖掘,恰当处理,使学生既能很好地获取知识,又能获得探索知识的方法。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在学生弄清周长的意义后,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形硬纸板,让学生猜一猜:这些圆中,哪个周长长?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直径有关。接着让学生合理、大胆猜想有什么样的关系,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测直径、测周长,做记录报告,并分别计算出每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从而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在推出周长的计算公式,从而学会了新知。
以上几点,是我实施课堂改革以来的点滴体会,为了取得“自主学习”的良好效果,大家不妨都来试一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