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备课树立五种意识
(2020-06-03 17:31:21)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钱守旺
只有课准备得充分具体,课堂教学才能更加科学、有序、高效,也才能更好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人大附小副校长、小学数学特级教师钱守旺,根据多年来的备课体会,总结出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备课时应树立对话意识、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预设”与“生成”意识、质量效率意识五种意识。
之一:对话意识
与《数学课程标准》对话 教师在备课前要与课程标准进行高质量的对话,特别是要全面深入地理解第一部分的“基本理念”和第四部分的“课程实施建议”。例如,在第一部分“基本理念”中《标准》写道:“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与教材对话 教师在备课时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首先要通过教材分析,弄清它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以把握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生长点。怎样理解编者的意图呢?我的体会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等等。经过这样一番思考之后,教师肯定会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与同伴对话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适合于学生,也适合教师。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在备课时经常会遇到凭个人的知识与智慧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必须依靠教师集体的力量才能解决。当我们面对一个备课中的问题而冥思苦想时,不要忘了你身边的同事,他们的一句话有时会令你眼前一亮、茅塞顿开。
与名师、网友对话 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教师备课时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这些名师的课堂教学在许多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如新课的引入、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练习的设计,课堂评价语言的运用等等,都能给教师们以启发和借鉴。教师在备课时,参考一下这些教师的教学设计或观看一下他们的课堂录像,都会对自己开阔教学思路大有好处。
另外,网络备课不失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备课的一条新路子。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普及,一般的学校都能上网,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和全国各地的网友对话,把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及备课中遇到的困惑同各位网友进行交流。
与学生对话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情是教学的出发点。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失,因材施教,避免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教师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备学生”。
之二: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教师除了有效地挖掘教材资源外,还要注意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其他教学资源。
社区、家庭资源的合理利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社区、家庭中有大量的与数学教学相关的课程资源,如果我们在教学时能够合理利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大有好处。例如,在教学利息一课时,教师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向家长或到附近的银行了解有关利息的知识,然后在课上进行汇报。
媒体、网络资源的合理开发 现实社会是一个网络化时代、信息化社会,教师可以到网上收集一些与教学相关的题材,来充实、丰富课本内容,这是活用教材的新路子。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时,我就利用今年春节晚会上倾倒亿万观众的《千手观音》片段引出对称的概念,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那优美的肢体语言,学生真正理解了对称的含义。
其他学科资源的有机整合 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注意整合其他学科资源,其表现为:第一,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知识。第二,从数学角度去研究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例如,在教学《等量代换》一课时,我就利用了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的《曹冲称象》的故事。一上课,老师先出示曹冲称象的图片,问:“看到这幅图片,同学们是不是想起了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曹冲称象!”。“还记得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吗?”
教师结合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回忆曹冲称象的过程: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
教师说明:如果我们从数学的角度看,在这里曹冲运用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等量代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问题。
之三: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真实状态是决定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就是学生进入教学活动,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倾向性表现行为。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教师在备课时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找准学生数学学习的现实起点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改过去的“以教论学”为现在的“以学论教”。教师要将自己的教学起点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例如,今年暑假我应福建省教育学会邀请,到宁德上了一节《亿以内数的认识》,在设计这节课时,考虑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见过或听人读过这些大数,所以,我在教学预案中设计的教学活动,都是先让学生尝试读这些数,再互相交流,最后才是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
精心安排学生的探究过程 为了体现“做数学”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有关的活动,获得对有关知识的体验。
教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成功愉快的体验。
之四:“预设”与“生成”意识
一堂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应该是课前“精心预设”和课中“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动态、多元化的对话和交流,意味着教学将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
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要尽可能设计成板块式的结构,教学预案可以大体勾画出一节课的大致思路,但不必细致到课堂上的每一句话怎么说。教师课堂上要提哪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可能怎么回答,教师在课前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在自己的教学预案中,应留出足够的教学空间,让师生在课堂上对话交流,教师在教学预案中应提一些富有思考性的大问题。
之五:质量效率意识
确定切实可行的课时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是对一堂数学课教学结果的预先规定,它是单元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分解。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教师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一是目标内容的具体性;二是目标的可操作性;三是目标实现的及时性;四是目标设计的灵活性。
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教学方法是指向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的、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它是引导、调节教学过程的规范体系。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较强的针对性。教师在教学时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备课时,要把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化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做到“一法为主,多法配合”。只有从整体上发挥教学方法的优势,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时,对于“计数单位”、“数位”、“计数单位的十进关系”“亿以内数的读法”我都采用了“先试后讲,先尝试后指导”的教学方法,而对于“数级”的概念,对于一些国家规定的读数的规则,我采用的则是教师直接讲授的方法。因为这些东西没有必要让学生探究,也没有探究的必要。
组织好有效的课堂练习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学生每学一种新知识,必须当堂进行巩固。
我们知道,组织练习活动有一些基本的要求,例如,练习内容要有针对性、典型性,练习安排要有坡度、有层次,练习的形式要灵活多样,练习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等,这些基本要求是广大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的结晶。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除了认真贯彻以上原则外,还要注意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出发,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组织丰富、有趣的练习活动。同时要关注学生在练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的今天,究竟该怎样备好一节课,才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还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