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学案”代替“教案”
(2020-06-02 17:57:54)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张明新
新课程背景下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方式研究,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育人,创立用“学案”代替“教案”的思想,探索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育人目标。
一、搭建平台,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正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改革,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标准正在与中小学教师传统的思想理念、教学方式、行为习惯发生着碰撞,教师正面临着来自新课程背景下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及心理诸方面的严峻挑战。由于教师对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方式改革认识程度不够,加之于农村教育资源贫乏,教学手段相对落后,对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下的管理与评价处于摸索状态,如何引领教师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培养良好的教学习惯,探索教育教学管理新机制,构建适合农村教育科学发展实际的教学模式,切实在课堂教学方式转变上求得突破,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
在目前中国农村地区现实的中小学校里,学校的管理者们虽然对“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治校方略达成共识,但大都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仍采取传统的备课方式和教案检查管理办法,严重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学校教研活动只能成为一个应付差事的形式,校本教研也成为一句时髦的空话。教师急需理念上的唤醒,专业上的引领,教学上的指导,技术上的帮助。由于学校还存在一切只为升学率的现象,班级评比、教师的职称与福利甚至担当班主任的资格都与学生的成绩挂钩,在这种形势下,所有与学习没有干系的活动都认为是歪门邪道,全校齐心协力上下一心朝“分”看。直接的结果是造成学校整体氛围沉重,老师灰头土脸,学生疲于奔命,当然,这种紧张的考试竞争也造成了老师之间的关系紧张。因此,绝大部分教师只能站在“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之池”的周围“望水兴叹”,仍继续沿袭着自己的老师教给自己那一套老的教学方法,周而复始地重复着“满堂灌”、“注入式”的传统工艺和作坊式的手工制作方式,培养着一两个精英人才,耽误着一代又一代人。于是,教师这个最具有中华民族气质(气节)的先进群体的形象,在固执的观念束缚和来自社会、心理诸方面的重压下,已渐渐地从中国民众的印象中消失,沦落到农民队伍并被当代的个体老板、公务人员取而代之。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因此,学校的领导应该有意识地为教师搭建展示、交流、沟通的平台,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新课程背景下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方式研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点探索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方式的运行规律。用“学案”代替“教案”思想,是新课程背景下先进教育理念作用的产物,是教育史上的一次革命。我们从心理健康教学研究解决教育现实问题的思维出发,积极开掘师生的潜能,拟通过集体备课、优化学案设计,以学案为载体,构建符合学生成长实际的教学方式,实现“教”与“学”的高度一致和“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学案思想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激活教师的库存知识,增强创新动力,实现备课质的飞跃。通过校本研究,切实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实现教师、学生、学校的同步成长与发展,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切实推进农村地区的素质教育,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解放教师,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课堂教学实践是我们每位教师生命中的重要经历。长期以来,我们只顾要求教师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抓好历次考试,完成升学指标,使教师背负着来自工作、社会和心理的超负荷压力。课程改革进行得越深入,就越应提出解放教师。写教案与批改作业是压在教师肩头上的两座大山,几乎耗尽了教师的全部精力,实际教案与课堂教学是两张皮,教师包改作业,学生并不关注,教师在做学生的活。教师写教案、批改作业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学校一方面想让教师提高素质,另一方面又在用各项制度捆绑着教师的手脚。学校领导想改革,却苦于找不到出路,想引领却又讲不出方法。有些教师在学校的倡导下,想搞研究却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就这么看着、等着、忙着、耗着。
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确实有一大部分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没有感受到职业为自己生命带来的快乐,反而认为新课程改革成了自己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负担。我们正是基于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提出要解放教师。让教师把时间花在创新上,花在真正备课上,花在研究学生上,通过同伴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减少无意义的负担,提高其教学水平,从而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较大突破。这个最佳突破口就在“学案”上。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分工创作学案,集体研讨修改,备课组长审核把关,用“学案”代替过去的“教案”,这既能解放教师,又能为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找到落实点,既能为教师的研究和展示搭建平台,又能为校本研究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提供时空保障。新课程的理念被视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集中体现为注重实践环节和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主要靠机制。机制变了,观念不变也得变。机制不变,观念变了也没用。为此,我们研制并用文件的形式出台了《课题实验管理办法》,保障课题实验研究的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不在教材,不在教师,不在学生,而在机制。
学案是教师研究发展的落实点,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支点。教师要充分开掘这一“点”的作用。编制学案有利于教师形成问题意识、资源意识和课程意识,实现真正意义的备课,唤醒广大教师对学案创作的主动与真诚。解放教师有利于改革教育方式和行为方式,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利于实现新课程的目标。同时,学生按学案去学,去掉了过去学习时的被动和盲目,找到主动学习的支点,有利于养成学习习惯,有利于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有利于实现自主、合作、探索式学习,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可谓教与学的“双赢”。
三、享受职业,关注学生生命成长
享受教师职业幸福,是教育价值取向的显著标志;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1.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要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终生发展负责。大家知道:人的成功来自于主动发展,没有人被动地真诚热爱某项事业或工作。要允许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志、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理解、尊重学困生,学生的尊严是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学生的人格应当受到尊重。新课程吸纳了多元智力理论,构建了多元的课程智力结构和多元评价体系,这将改变那种“清一色”的学生智力观。“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些关注,就会多量出一批好学生。
2.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是成长的需要,是一种生命状态。新课程各学科都加强了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被动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转变学习方式的目的是“减负”、“增效”。学案思想的创新是落实“减负”、“增效”的利器。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什么东西,一旦心生快乐就喜好,主动去做,“负担”就没有了。老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和学习反应,引领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局面里走出来,在学习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温总理也倡导在新课程背景下使用“启发式”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也只有学生的学习没有了“负担”感,我们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或者说我们的素质教育才是成功的。
3.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生活是学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生活世界还包括:礼仪与交往,沟通与合作,琴、棋、书、画等,教师要引领学生礼貌待人,讲究卫生,保护环境,享受生活,享受学习,体验生活的意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责任意识,努力做到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家长负责,对教师负责,对自己负责。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指导学生认识自我,适应社会,学会学习,增长智慧,懂得生活,体验幸福,健全人格。关注学生生活就是关注学生生命。教师要坚持教育创新,善于抓住一切蕴含教育的时机,竭力开发教育资源,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要确立领先的“育人教书”理念,强化“教为学服务”的意识,引领学生成长、成人、成功、成才。
4.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
新课程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的教学也只有把“关注生命、享受学习”作为追求的目标才能彰显教师职业的价值。因为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诚如吃饭与喝水无人可以代替一样,学习是无人可以替代的。享受学习是人生学习之理想,是课堂教学之最高境界。在课堂上,教师讲得最累的时候,往往是学生最轻松的时候,怎样让学生“累”起来,是我们教学中首先要研究的重要大课题。课堂上教师要想不让学生“偷懒”,就要克制自己的“讲授欲”,把学生的学习权利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学习生活中体验由此所产生的生命快乐、人生意义。这才是其投入学习和生活的动力,是生命的价值。学习是一种生命状态,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
(枫叶教育)